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东海内陆架沉积物敏感粒级构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积物粒级包含了大量的沉积环境信息,在古环境恢复和重建中被广泛应用。基于采自东海内陆架的三根沉积物岩芯,作者利用激光粒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确定了敏感性粒级,探讨了搬运机制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东海内陆架现代沉积物含有大致相同的三个敏感性粒级,分别是粒级1(12μm)、粒级2(12—225μm)和粒级3(225μm)。从北到南敏感粒级具有逐渐细化的趋势,该趋势与长江入海沉积物向南搬运过程中发生的沉积分异作用有关。粒级1和粒级2分别由均匀悬浮次总体和递变悬浮次总体构成,而粒级3则由生物过程产生。结合该区的海洋动力特征,作者认为,粒级2可较好地用来指示冬季海洋动力强度,并具有揭示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海永乐龙洞发育于永乐珊瑚礁台地,龙洞深度达300m,为世界之最。沉积物堆积在龙洞的洞壁斜坡、龙洞中部的转折平台以及洞底等部位。使用激光粒度仪、X射线粉晶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对采自不同深度的沉积物进行了粒级、矿物物相、元素含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龙洞沉积物绝大部分为钙质生物碎屑,以砂粒级碎屑为主,含砾石碎屑、粉砂碎屑,分选和磨圆差;沉积物矿物组成以文石、高镁方解石为主,含少量低镁方解石,其平均含量分别为69%、28%、3%;化学组成以Ca、Mg、Sr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35.5%、0.9%、0.5%,含少量Si、Al、Ti、P、S等元素。该区沉积物来源包括礁坪生物碎屑和东亚季风风尘陆源物质两个方面,以礁坪来源的生物碎屑为主;龙洞沉积作用包括机械捕获作用和垂直沉降作用两种方式,而以机械捕获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3.
栖霞牙山地区地处华北地台东部,对该区的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体所作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岩石为钙碱性偏铝质岩石;微量元素MORB标准化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Hf、Y;K/Rb比值为295.34~388.88,Rb/Sr比值为0.21~0.29;稀土元素蛛网图表现为较平滑的具微弱负Eu异常向右陡倾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LREE/∑HREE为9.14~12.22,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好。结合构造背景分析,认为牙山花岗闪长岩体为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诱发的地幔柱活动,造成地幔底辟,引起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壳幔混合岩浆并进一步侵入形成。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径流和泥沙过程的变化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研究椒江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对椒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椒江流域降水、径流、输沙和遥感影像等长期监测数据,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椒江流域降水、径流和输沙演变特征,包括对椒江流域水文观测资料进行线性回归趋势分析,使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滑动t检验法、距平累积曲线法和双累积曲线法进行水文序列的突变检验,使用小波和功率谱进行水文序列的周期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方法估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椒江流域输沙变化的贡献率,最后讨论了人类活动对椒江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椒江降水量存在2~3、4~5、8~9和15~18 a周期;径流量存在2~3、8~9、14~15和18 a周期;输沙量存在2~3、8、12~15和19 a周期。永安溪、始丰溪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和始丰溪年输沙量没有显著变化,永安溪输沙量显著减少,63 a间下降了28%。人类活动对永安溪输沙减少的贡献率为86.5%~98.7%,对始丰溪输沙变化的贡献率为50.3%~83.2%。椒江流域水库建设使得年内流量高峰期由6月份向8、9月份发生转移,起到了很好的“蓄峰”作用。流域内土地利用/覆被发生的显著变化以及植被覆盖度的上升降低了流域产沙能力、减少了河流输沙量。  相似文献   
5.
利用XRD方法分析了三门湾表层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组成和含量,结合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及长江和三门湾流域中小河流的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开展了三门湾沉积物的来源分析。结果表明,三门湾表层沉积物中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其次为高岭石和绿泥石,蒙脱石含量最低。其中,伊利石高值区位于海湾中部,高岭石和绿泥石高值区分布在港汊附近,蒙脱石则在近岸呈斑块状分布。三门湾现代表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入海物质,海湾周边短源山溪性河流带来的物质仅影响了河口近岸区。  相似文献   
6.
田元  张小强 《城市地质》2010,5(1):24-26
本文简单介绍了孔压触探所用设备及准备工作,对孔压触探探头的饱和过程和JTY-3A型静探数据采集仪的操作步骤进行了说明,最后提出了测试有关要求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潜在有毒元素(PTEs)易通过食物链的累积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探究其浓度对于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浙江三门湾沿岸土壤中PTEs含量、分布特征及主要来源,在三门湾沿岸4个小流域采集了36个站位土壤样品,进行了土壤黏土矿物、土壤酸碱度、10种PTEs及Si、Al、Fe和TOC含量分析。利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进行了来源分析,并采用《土壤环境质量》(GB 15618—2018)、富集因子(EF)、内梅罗污染指数(PI)及潜在生态风险污染指数(RI)评价模型进行了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地貌单元土壤黏土矿物组成差异明显,山间平原土壤高岭石和绿泥石占比相对高(平均值>30%),海积平原伊利石占比相对高(>60%)。山间平原土壤主要为原地母岩风化成壤,而海积平原区土壤主要为历史时期长江来源沉积物改造而成。土壤PTEs整体上呈现流域上游向下游增加的分布趋势。平均富集程度依次为Hg>Cd>Sb>As>Pb>Ni>Cr>Co>Zn> Cu。Hg元素轻微富集、中等富集和中等严重富集站位占比分别为27.8%、2.8%和2.8%。Cd、Sb、As和Pb分别有13.9%、8.3%、8.3%和16.7%的站位为轻微富集。PI值显示,5.6%的站位为严重和重度污染。RI值显示,16.7%的站位处于中生态风险水平,其中Hg和Cd分别贡献了44.8%和25.9%。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表明,Cu、Zn、Cr、Ni、Co、As、Sb主要是自然来源,受到成土母质、土壤机械组成、土壤pH等因素的影响。Pb、Cd、Hg主要为工业、农业及交通等人类活动来源。  相似文献   
8.
<正>0引言探求强台风活动加强是自然气象波动还是全球变暖所致,需要拓展台风记录年限、历史台风地质记录识别能力和规律分析。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每年7-9月常遭受台风影响,平均每年约5.1个,台风及其引发的风暴潮、暴雨灾害成为浙江省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浙江中部近岸泥质区是长江远端细粒泥质区的一部分,在近2 ka来具有沉积环境稳定、沉积相对连续和沉积速率较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三沙永乐龙洞深度在300m左右,是目前全球已知最深的海洋蓝洞,但是对其性质和成因了解极其有限。本研究使用X射线粉晶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AMS14C测年等分析测试方法对采自不同深度的洞壁礁体的矿物物相、元素含量和形成年代进行了测定,探讨了洞壁性质和龙洞的演化。研究结果表明:三沙永乐龙洞洞内侧壁矿物均属于碳酸盐矿物,包括文石、高镁方解石和低镁方解石,平均含量分别为49.0%、46.6%、14.3%,它们主要来自钙质生物碎屑;洞内侧壁的主要元素是Ca、Mg、Sr,平均含量分别为36.8%、0.98%、0.48%。三沙永乐龙洞是一个复合体,17m以上岩石年龄晚于7.5cal kaBP,是全新世海平面上升时期形成的现代珊瑚礁体,没有经历过海平面下降引起的成岩作用; 17—35m岩石形成时代早于25cal ka BP,是经历了大气淡水成岩作用的晚更新世喀斯特溶洞,且在高海平面时期于17—23m以浅的空间内广泛发育洞内珊瑚礁。  相似文献   
10.
依据2015年春季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水体Eh和pH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区海域水体Eh和pH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同航次现场测得的温度、盐度数据,系统探讨了Eh和pH对水团发育特征的指示作用及对自生矿物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研究区水体为弱氧化环境,Eh变化范围为202.3~317.2mV,空间分布上具有分带性和不均一的特点,表现为近岸高、离岸越远越低,北部垂向混合均匀、南部层化作用明显。该海区水体总体上为中性-弱碱性环境,pH变化范围为7.05~8.19,空间分布上具有分带性,表现为近岸低、外海高,北部层化明显、南部混合均匀。依据pH-Eh判别图解,判定存在3个水团:长江冲淡水团以低pH和高Eh为特征,台湾暖流为高pH和低Eh,而沿岸流水团以快速变化的pH为特征。pH-Eh特征表明研究区水体中有利于铁、锰氧化物(Fe2O3和Mn2O3)等自生矿物的形成,水体中出现的少量胶黄铁矿(FeS2)与微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