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一种新的海水富营养化模糊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熊德琪 《海洋通报》1993,12(6):30-35
本文根据模糊集理论中权距离的概念和层次分析理论,提出一种新的海水营养化模糊评价方法。将其应用于珠江河口海水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结果表明珠江河口水质基本良好,属中等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2.
以海水青鳉(Oryzias melastigma)胚胎为研究对象,比较了120#燃料油分散液(water-accommodated fractions,WAFs)与乳化液(biologically enhanced water-accommodated fractions,BE-WAFs)的急性毒性效应,并研究了不同浓度(40、100、250 mg/L)下WAFs、BE-WAFs对胚胎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受到石油烃的氧化胁迫后,海水青鳉胚胎内3种抗氧化酶活性变化明显。随着石油烃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3种酶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诱导效应和抑制效应。其中受石油烃污染影响最为明显的为SOD酶;而GST酶则对消油剂单独暴露表现较为敏感。实验证明,海水青鳉体内SOD酶活性对石油烃污染反应最为敏感,适合作为监测石油烃污染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危险化学品泄漏入海事故风险不断增大,而国内外在危化品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尚不完善。本研究针对危化品泄漏入海事故的特点,构建了危化品泄漏事故海洋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及技术路线,参考相关技术规范和文献资料,明确了不同类别海洋环境敏感程度的划分原则,提出了危化品泄漏事故等级和海洋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海洋水质、海洋沉积物和海洋生物等环境质量要素,探讨了不同评价等级下调查范围、站位和频次等的设定方法。获取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后,提出了基于有序二元对比定权的综合指数法评价危化品泄漏对海洋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本研究为危化品泄漏事故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5.
从保护对象及其生境的保护与管理角度出发,构建了基于概率和损失度的海洋保护区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方法。以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通过历史数据、遥感资料分析,筛选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污染、围填海、海冰、溢油等6种风险源,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并计算综合风险概率;根据贝壳堤、滩涂、养殖池塘等9种生境的自然生态、社会经济属性及生境的脆弱度,计算各生境的综合损失度;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支持下,完成保护区生态风险的综合评价,对不同级别的风险区提出管理对策。对发展我国海洋保护区生态风险评价方法以及保护区范围科学选划调整等管理工作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下(5、20、50 mg/L)三组柴油分散液,对马粪海胆的肠体、性腺、体液三个部位的抗氧化还原系统细胞色素P450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污染暴露时间的增加,三个部位的细胞色素P450活性均呈现出先被诱导、后被抑制的规律,并且油浓度越高,出现诱导和抑制效应的时间越早,活性变化的幅度也越大。海胆P450活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油污染的强度及其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可作为海洋石油烃污染监测的毒理学指标。  相似文献   
7.
大连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2000年和2006年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配合其它非遥感数据,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选取反映景观空间结构和景观异质性的指数,对大连地区湿地的整体景观格局和类型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6年间,大连湿地面积减少了97.62 km2;整体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降低,优势度指数增加;各类景观格局时间序列上也存在明显差异性变化.湿地景观格局指数的变化, 反映了移山填海工业园区的扩大及养殖业的大力发展等人为活动对景观格局的深刻影响.人为活动已成为大连市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8.
利用120#燃料油分散液和消油剂处理的乳化液测定海胆急性毒性和慢性DNA损伤及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变化,确定消油剂处理的120#燃料油对海胆的毒性影响。结果表明:消油剂单独使用对海胆的影响微乎其微,经消油剂处理的燃料油乳化液中的多环芳烃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分散液中的质量浓度;乳化液和分散液对海胆都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其96h半数效应浓度(EC50)值分别为12.03g/L和29.15g/L;DNA损伤研究表明,乳化液处理的海胆肠细胞彗星拖尾情况比同质量浓度分散液中拖尾情况更加严重;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比分散液中更低,表明乳化液的急性毒性更大,所造成的DNA损伤更加严重。结果提示消油剂的使用会增大燃料油对海胆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9.
柴田  熊德琪 《测绘科学》2013,38(3):137-139
针对目前海上船舶污染风险评估模型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的海上船舶污染风险定量评估数学模型。该模型的特点是对特定海域船舶污染历史事故进行统计分析,通过AIS中的信息对船舶事故频率进行建模及数值计算;并且模型考虑到事故海域资源类型,船舶种类、大小、风险程度以及污染事故等级等因素,使污染风险评估更科学化和定量化。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0号柴油分散液对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不同部位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将马粪海胆暴露于不同质量浓度的0号柴油分散液中,并分别于暴露1、5、9、13和24d后提取海胆的肠、体液和性腺,进行GSH含量的分析测定。结果表明:马粪海胆体内各部位GSH含量存在差异,在受到石油烃的氧化胁迫后,各部位GSH含量发生变化,且变化程度有所不同。但同一组织或体液中GSH含量表现出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显著的时间-效应关系。随着石油烃质量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海胆体内GSH含量基本上呈现先诱导后抑制的趋势,且最大诱导量出现的时间随分散液质量浓度的降低而有所延后。分散液质量浓度与最大诱导量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与抑制率呈现负相关关系。实验证明,海胆体内GSH含量对石油烃污染反应敏感,比较适合作为监测石油烃污染程度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