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4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
基于一个水文年度的月周期性采样分析,用河流悬浮颗粒物的有机碳(POC)和溶解无机碳(DIC)的同位素信号探讨了桂江径流中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桂江悬浮颗粒物中POC含量多介于1.70 % ~14.27 % 之间,平均为(4.54±2.94) %; 河流POC的Δ 14 C值介于-235.8 ‰ ~-26.7 ‰ 之间,平均为(-135.38±57.27) ‰,没有检出"核爆 14 C"信号,揭示了较为强烈的流域地表扰动和土壤侵蚀状况。桂江POC的稳定同位素组成(δ 13 C)变化于-29.92 ‰ ~-24.71 ‰ 之间,平均为(-26.86±1.29) ‰,这与以C3植物为主的流域生态系统的碳同位素组成一致。桂江颗粒有机质的C/N比多介于5.54~11.53之间,平均为7.97,低于全球河流的平均状况。一方面,土壤有机碳、岩石来源的地质碳及藻类生物量的混合比例决定了桂江河流颗粒有机质的C/N比和Δ 14 C值; 另一方面,微生物群落对水体有机质的代谢分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有机质的元素和同位素比值。桂江河流DIC的δ 13 C值变化于-17.22 ‰ ~-10.65 ‰ 之间,平均为(-12.95±1.94) ‰ 。冬半年河流DIC(δ 13 C值平均为-11.47 ‰ )几乎全部来自碳酸盐矿物的化学风化,夏半年土壤硅酸盐矿物的化学风化对DIC(δ 13 C值平均为-14.73 ‰ )的贡献达28 % 。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西江梧州站降水径流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法、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有序聚类分析法、均值检验法、小波分析对1946~2007年西江梧州站降水、径流时间序列的演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西江梧州站降水与径流的相关关系,最后,基于神经网络模拟的年径流结果,定量分析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西江梧州站径流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在1953年、1975年发生突变,存在2年、4年、12年和22年左右的周期;但年径流量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倾向率达68.516亿m3/10a,在1952年发生突变,存在3年、16年和24年左右的周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气候变化是西江梧州站年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广西西江流域降水极值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颖洁  郭纯青  黄夏坤 《水文》2012,32(2):72-77
根据1958~2007年广西西江流域年最大1d、3d降雨量,首先,绘出平均年最大1d、3d降雨量变化曲线图,研究其趋势变化;然后,采用线性趋势回归检验法对广西西江流域内103个测站1958~2007年年最大1d、3d降雨量进行趋势分析;最后,运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和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法对代表站点的年最大1d、3d降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广西西江流域平均年最大1d、3d降雨量呈上升趋势但上升趋势均不显著;广西东部和东北部年最大1d、3d降雨量增加趋势明显,其中东北部最为明显;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广西西江流域6个代表站年最大1d、3d降雨量不同区域趋势变化存在差异,东北部、北部存在递增的区域,其余为递减的区域,但变化趋势均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黄夏坤 《水文》2003,23(5):53-56
梧州水文(三)站是西江的首要控制站,历年来采用连时序绳套曲线法进行流量资料整编和水文情报预报查读流量,此法要求的流量测点多,工作量大,人工定线时还会造成一定的误差,且不适应计算机处理。通过连时序绳套曲线法、水位后移法、校正因数法、涨落比例法的对比分析,认为涨落比例法最符合梧州水文(三)站的测站特性,是一种有较高精度,便于电算化处理的资料整编和水文情报预报查读、计算相应流量,且能满足各方面要求的推流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