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质学   2篇
  201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郭玉芳  叶蓁 《测绘标准化》2003,19(1):35-37,27
作为空间信息载体的地形图,其表现形式和传输介质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变化。分析了地形图由传统的纸质模拟形式发展到当前的数字地形图产品以至到今后的网络地形图,展望了21世纪我国测绘业走向信息化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
郑州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年郑州出现的7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稳定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华北低涡和NW气流形势下存在着低层升温、高层降温机制,使大气层结趋于不稳定,当测站高低空温差或温度平流差达到一定量值,且近地层存在辐合系统时,易出现强对流; SW气流或高压控制时,大气高温高湿,具有较强不稳定能量,若850 hPa或地面出现辐合系统时,易产生强对流;地面湿度连续数天加大或保持在某一值域,其上空温湿24 h变化呈上趋冷下趋暖或上趋干下趋湿并达到一定量值,预示强对流的发生;700~500 hPa湿度明显减小,24 h温度露点差加大4 ℃以上,或近地层θse≥350K,中低层Δθse≥26 K,θse小值位于700 hPa或500 hPa,其厚度≥2000 m,易出现强雷雨大风; 700 hPa以下t-td≤4.3 ℃,或连续4天850 hPa t-td≤7 ℃、700 hPa t-td≤5 ℃、500 hPa t-td≤9 ℃,PW≥12,可预示短时暴雨的出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982~1998年河南省52次区域性冰雹天气过程的大尺度天气背景、地面中尺度流场、物理量参数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大、中尺度系统与冰雹发生的关系,归纳出区域性冰雹产生的天气特征及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夏季暴雨灾害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南省暴雨灾害的统计分析,试从气象条件入手,用多元回归方程对河南省夏季暴雨可能带来的较大的灾害作出粗略评估。  相似文献   
5.
区分不同构造环境中岩浆作用是认识地幔中岩浆形成过程的基本手段。目前较为成熟的是利用全岩去区分判别,而利用造岩矿物去判别构造环境、演绎岩浆演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以全球新生代大洋中脊、洋岛以及岛弧构造背景中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岩中单斜辉石的地球化学数据为研究对象,试图区分这3 种不同构造环境的单斜辉石。通过机器学习方法中K-邻近(K-Nearest Neighbor,KNN)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的计算和比较,认为RF 是一种有效的地球化学区分方法,它的结果不仅可用来判别构造环境,同时还能够提取特征元素。同时我们发现,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岩单斜辉石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中,Rb、La、Ba、Cr、Sr、Yb、V、Ti、Nd、Eu、Gd等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贡献率,而主量元素贡献率较低。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前人的对单斜辉石的构造环境判别图的研究成果,提出几个判别效果较好的判别图解。但是整个研究由于缺少进一步可视化的成果,限制了机器学习方法的推广,这也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河南省春秋季降水过程的分析,指出了适合飞机作业的环境条件,并从天气图上找出了有利于飞机作业的预报指标,从数值产品物物理量预报上确定出有利于作业的另一组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7.
将08时展宽云图上采集的红外数字化资料进行处理,得到所需范围的初始量温场;根据08时高空资料得到天气系统场。两场对应叠加,确定量温场归属的天气系统。根据相应的移向移速公式,可得到未来12小时每间隔3小时一次的云图预报量温场。使用05-08时3小时降水量实况资料.对预报量温场进行降水量反演计算,可得出来来3h、6h、9h和12h的降水量预报场。经检验,该系统对0~6h的短时预报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8.
对2004年郑州出现的7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稳定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华北低涡和NW气流形势下存在着低层升温、高层降温机制,使大气层结趋于不稳定,当测站高低空温差或温度平流差达到一定量值,且近地层存在辐合系统时,易出现强对流; SW气流或高压控制时,大气高温高湿,具有较强不稳定能量,若850 hPa或地面出现辐合系统时,易产生强对流;地面湿度连续数天加大或保持在某一值域,其上空温湿24 h变化呈上趋冷下趋暖或上趋干下趋湿并达到一定量值,预示强对流的发生;700~500 hPa湿度明显减小,24 h温度露点差加大4 ℃以上,或近地层θse≥350K,中低层Δθse≥26 K,θse小值位于700 hPa或500 hPa,其厚度≥2000 m,易出现强雷雨大风; 700 hPa以下t-td≤4.3 ℃,或连续4天850 hPa t-td≤7 ℃、700 hPa t-td≤5 ℃、500 hPa t-td≤9 ℃,PW≥12,可预示短时暴雨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大洋中脊、洋岛、岛弧玄武岩中橄榄石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岩浆结晶演化过程中,橄榄石是最早结晶的矿物之一,其化学成分不仅受到母岩浆成分的控制,而且还受到岩浆的结晶分异、部分熔融程度、压力、岩浆混合作用以及橄榄石与残余岩浆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基本的认识是,橄榄石的成分主要与源区、分离结晶作用以及岩浆演化程度有关,是鉴别玄武岩是否为原始岩浆的重要证据,根据橄榄石的Fo值可以恢复岩浆是富镁还是富铁的。之前的学术界很少认为橄榄石与其形成的构造环境有关。本文在对全球大洋中脊玄武岩(MORB)、洋岛玄武岩(OIB)、岛弧玄武岩(IAB)中橄榄石主量元素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后发现,橄榄石也有判断构造环境的功能,尤其OIB 橄榄石在许多元素含量上与MORB 和IAB 的橄榄石不同,可以通过Ni、P、Mg、Fe、K 和Mn等元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较好的区分。目前的情况是,OIB 与IAB 中的橄榄石在某些情况下也能够区分开,但MORB 与IAB 中的橄榄石很难区分,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全球全体数据研究表明,OIB 的橄榄石富Ni是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本文认为,MORB 和IAB 来源于亏损的上地幔,故其橄榄石的Fo值高;OIB来源于富集的下地幔,可能Fe-Ni地核对OIB橄榄石化学成分有比较明显的影响,故导致OIB的橄榄石贫Fo和富Ni。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区域性冰雹天气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82-1998年河南省52次区域性天气过程的大尺度天气背景、地面中尺度流场、物理量参数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大、中尺度系统与冰雹发生的关系,归纳出区域性冰雹产生的天气特征及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