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2002~2017年MODIS数据,结合3个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扎日南木错2002~2017年湖面变化以及气象要素之间相关性。分析表明;近15年来扎日南木错湖泊水域面积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扎日南木错的西部和北部湖面扩张的比较明显,尤其是北部有个小岛,可以看到从小岛形成到消失过程。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和蒸发量呈下降趋势,湖泊水域面积变化与气温呈正相关,蒸发量和降水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藏北高原非常薄弱的活断层调查程度和不完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等,限制了对青藏高原内部活动构造的变形机制及强震活动特征等问题的深入认识。文中通过综合地质、遥感和地震等资料对阿里北部进行详细的活断层解译,重点对阿鲁错地堑系南段昆楚克错地堑西侧边界正断层的第四纪活动性、新发现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及其震级与形成时间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阿里北部第四纪期间以近EW向伸展变形为主,发育了以近SN向正断层和由NW向与NE向走滑断层构成的共轭走滑断层为主的高密度活断层系统。沿昆楚克错地堑西缘主边界正断层新发现的最新同震地表破裂整体沿NNW向雁列展布,总长约400m,最大垂直位移约0.8m,平均垂直位移为0.3~0.4m。结合历史地震记录和经典的“地表破裂位移与震级”统计关系式推断,该破裂应是震源深度为35km的1955年革吉县纳屋错东MW6.5强震事件的结果。综合该地表破裂的发育特点推断,震源深度对地表破裂参数存在显著影响,震源偏深时的地表破裂长度可远小于震源破裂的最大长度,表明在活断层的地震复发模式研究中应注意随机性较强的断层局部破裂行为或小位移破裂事件。  相似文献   
3.
地壳演化和发展中特定的阶段能表现出特定的成矿作用,为查明尼木地区所经历的构造演化特征,本文选择仁钦则铜钨矿点的成矿作用进行研究,从而反演其构造环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该矿点位于冈底斯岩浆弧多金属成矿带内,含矿建造为石英脉,围岩为中生代岛弧钙碱火山-沉积地层;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矿石,成矿元素为Cu、W、Fe、Rb等;围岩蚀变有硅化、绿帘石化、电气石化、阳气石化、孔雀石化等;1:5万水系沉积物显示以W、Bi、Au、Mo等多金属元素的综合异常;1:5万地磁异常显示500nT等值线长2km,宽1.3km,异常强度最大值为1172.7nT。综合研究得出结论:中新世酸性花岗岩为成矿元素的活化、转移和富集提供了热动力条件,而火山-沉积地层为成矿元素的富集提供了围岩条件,WE向滑覆型剪切带控制着成矿元素的富集。成矿作用为与中新世酸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稀有金属矿成矿作用,反演了后碰撞造山的大地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4.
利用西藏地区26个气象观测站1971 2010年逐日雷暴资料,采用REOF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雷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近40年西藏雷暴事件存在4个异常空间型,即:西部型、北部型、中部型和东部型,且这4个空间型雷暴事件以0.3~9.0次·(10a)-1的速率在减少,其中,中部和东部型减少趋势尤为显著。西藏雷暴出现频数存在13年和22年两个显著周期,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为雷暴高发期,目前正处于雷暴低发期。  相似文献   
5.
基于MODIS数据的西藏荒漠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ODIS卫星NDVI产品构建了西藏荒漠化监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2000—2017年全区荒漠化时空分布特征和趋势变化,并利用实地调查的植被覆盖度及影像资料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近18年来西藏主要以中度荒漠化土地为主,占全区面积的37.68%,非荒漠化区域面积占28.65%,轻度和重度荒漠区面积分别占全区面积的13.20%和12.64%。全区荒漠化总体趋势属微弱改善状态,继续退化区域主要集中在西藏中部,包括那曲地区东南部,拉萨市大部,日喀则市东部和山南市北部。阿里地区大部和那曲地区北部属改善区。整体上全区荒漠化态势以稳定为主,占45.79%。改善和退化区域面积分别占23.58%和22.52%。构建的荒漠化指数与实测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关系,判定系数R~2=0.52(P0.05),表明实测样本与模型结果总体上趋于一致,反演模型可以作为研究区土地荒漠化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选取 1992~2018 年 Landsat (TMETMOL_TRIS) 和高分 1 号(GF1-WFV2 ) 卫星遥感数据和 1970~2018 年气象观测资料,基于 1975 年地形图数据,分析鲁玛江冬错湖面面积变化规律,研究该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1975~2018 年鲁玛江冬错湖面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扩张了 55.82 km2,扩张率为 13.97%;尤其是 2001~2017 年湖泊面积增长了 49.18 km 2 ,增幅为 12.26%;从空间变化特征看,鲁玛江冬错水域面积向四周扩展,其中湖泊西南部和东部变化较明显。(2)1970~2018 年鲁玛江冬错流域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 0.55℃/10 a;年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 9.84 mm/10 a;年蒸发量总体呈弱的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22 mm/10 a。近 40 a 鲁玛江冬错湖泊面积与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之间均呈正相关,该流域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可能是导致鲁玛江冬错湖面面积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1961~2012年夏季西北地区东部(32~40°N,100~110°E)156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以及1982~2012年青藏高原70个站点的地面感热观测资料,采用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青藏高原冬末春初(2~4月)地面感热的时空变化特征,讨论了西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对于青藏高原冬末春初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通过环流场分析高原感热异常对西北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成因。结果表明:高原东部冬末春初地面感热偏强时,西北东部地区北部降水偏少,东南部和西南部降水偏多;反之,西北东部北部降水偏多,东南部和西南部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8.
近40年西藏地区雷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地区26个气象观测站1971 2010年逐日雷暴资料,采用REOF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西藏雷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近40年西藏雷暴事件存在4个异常空间型,即:西部型、北部型、中部型和东部型,且这4个空间型雷暴事件以0.3~9.0次·(10a)-1的速率在减少,其中,中部和东部型减少趋势尤为显著。西藏雷暴出现频数存在13年和22年两个显著周期,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为雷暴高发期,目前正处于雷暴低发期。  相似文献   
9.
西藏地区复杂地形下的降水空间分布估算模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供了一个描述西藏地区年、季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估算模型.利用卫星遥测数字化地形高程资料和西藏地区仅有的27个常规气象站的多年平均降水整编资料,根据地形坡向站点分为三类.再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西藏地区的年、季降水量和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遮蔽度等6个地理、地形因子之间的关系模型,估算西藏地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此方法建立的关于西藏地区降水量与诸因子之间方程的相关性显著,平均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分别为093mm和116%,对估算模型进行F检验,均通过置信度为095的相关检验,回归效果较显著.分析表明估算降水能够定量、定性地再现西藏地区的实际降水分布.  相似文献   
10.
1引言地面测报是一项基础气象业务。它的主要任务是观测、发报和编制报表。夏季天气多变,雷雨、大风等危险天气时常发生。本文针对地面测报危险天气的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探讨。2危险天气产生和发展的气象条件作为现代气象观测员,不仅要懂得观测的基本技能,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