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58篇
测绘学   54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151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根据城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针对煤炭城市生态环境特点,构建了能够体现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特征的,定性、定量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变权综合指数等方法,建立了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对淮南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对淮南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GLONASS广播星历用户算法精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GLONASS广播星历的用户算法,指出由于星历参数表示及用户算法的不完善对轨道拟合精度带来损失;分析了用户算法的误差源,并对其大小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在利用GLONASS广播星历采用数值积分时,由于模型的简化卫星位置计算的精度损失可达0.5m。  相似文献   
5.
天山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表面运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14  
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位于新疆奎屯市以南的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 奎屯河上游支沟哈希勒根河源区. 1999年8月, 在该冰川上布设了用于冰川运动和冰川物质平衡观测研究的测杆18根, 并进行了冰川表面运动、冰川物质平衡和冰川末端变化的首次观测. 根据2000年8月和2001年8月的冰川运动观测资料, 分析了奎屯河哈希勒根51号冰川的运动特征和冰舌末端的变化状况. 结果表明: 奎屯河51号冰川应属于亚大陆型冰川; 1999/2000年度和2000/2001年度的表面运动值不大, 最大流速点的年运动速度为3.15 ma-1; 运动速度垂直分量UZ的变化规律同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变化规律相同, 即消融区的显出流作用和积累区的显入流作用. 该冰川的冰舌末端处于相对稳定的退缩状态, 1964-1999年间平均退缩量约为1.4 m*a-1, 而1999-2001年间的平均退缩量为5.0 m*a-1, 反映出冰川退缩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天山1号冰川厚度和冰下地形探测与冰储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的雷达回波探测 ,清晰地揭示出冰川底部冰 /岩界面的位置及其起伏变化特征 ,显示出雷达波对山地冰川良好的穿透能力和对冰下地形的高分辨能力 ,冰川雷达测厚的误差小于 1 .2 %。研究结果显示 ,1号冰川东支冰川平均厚度为 5 8.77m ,西支冰川平均厚度为 44.84m ,冰体厚度最大值发育于冰川中部趋于主流线位置。冰川冰储量计算表明 ,东支冰储量为 0 .0 5 1 868km3,西支冰储量为 0 .0 2 0 2 1 0km3。表面和底部地形有明显差异 ,主要因冰川动力过程对基岩强烈的地貌作用所致 ,意味着冰床的起伏地形对冰川浅层冰体的运动过程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探地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的反射原理探测地下介质分布特征的地球物理勘探技术,在冰川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天山一号冰川上用探地雷达进行了探测,获得了能够清晰地分辨冰一岩界面的雷达剖面。根据这些雷达剖面读出冰厚值,再结合最新的冰川地形图,作出了天山一号冰川的冰厚等值线图和冰下地形图;并由天山一号冰川最新的表面积数据推算了冰储量。  相似文献   
8.
以武汉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公报为例,探索了城市地理国情普查公报编写、对接、审核、发布的整体工作流程,阐述了城市地理国情普查公报的数据基础、内容设计、制图设计等内容形式设计,并对城市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持续发布工作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豫西宜阳上二叠统孙家沟组为一套陆相碎屑岩,在该组中部土门段砂泥互层中发现大量的植物化石碎片和孢粉化石。文中依据孙家沟组沉积特征及孢粉组合区域对比,厘定了土门段的地质时代,并依据孢粉化石的亲缘植物关系和信息函数,结合微量元素Sr/Cu值指标,定性和半定量分析了宜阳地区的古气候特征。结果显示: 土门段共发现52属孢粉化石,以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与华北地区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特征有很大的相似性,推测其地质时代相当于晚二叠世长兴期。孢粉化石属种的植物亲缘关系与欧美镁灰岩统植物成分类似,表明整体上为较炎热的半干旱古气候。该成果可为华北地区晚二叠世晚期的陆相沉积环境、古植物背景以及古气候演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古国时代”被认为是人类文明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位于黄河中游的河南巩义双槐树仰韶文化遗址是古国时代重要的都邑性聚落.其规模宏大,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化,在早期中国占据着重要地位,考古学家一般称之为“河洛古国”.“河洛古国”的兴衰演化对于揭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的衰落过程一直备受关注.双槐树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环境考古研究过程中,在遗址内发现并识别出多处古地震相关遗迹和同震变形,包括地震液化、边坡崩塌和地裂缝,以及地震造成的大量房屋倒塌和墙体歪斜.炭屑定年揭示地震年龄约5.0cal ka BP.结合地震液化分布最远距离经验公式,初步推测地震的最小震级为Ms5.9~6.0.这次破坏性地震深刻影响了双槐树遗址早期文化的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河洛古国”史前都邑的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