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7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记述了辽宁义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的一件初鸟类(Avialae)化石,其嘴里无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由20多节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各种特征表明,新发现的初鸟类真正具有了飞行能力,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中间环节。正式将其命名为中华神州鸟(Shenzhouraptorsinensisgen.etsp.nov.)。  相似文献   
2.
辽西凌源全身长有羽毛奔龙化石的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辽西凌源发现的全身长有羽毛的奔龙化石 (NGMC91) (Ji等 ,2 0 0 1)进行了再研究。根据头颅和头后骨骼的特征 ,其应归于中国鸟龙属 (SinornithosaurusXuetal.,1999)。由于研究的材料是一块处于非成年期的标本 ,虽然其有些特征明显与千禧中国鸟龙有别 ,但仍难以确定这些差异是否受个体发育的影响。因此 ,文中仍将其作为未定种 ,置于中国鸟龙属中。此外 ,文章还简要讨论了羽毛的发生和早期演化 ,认为羽毛出现的初始功能就是为了保持体温 ,与后期的飞行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3.
贵州紫云四大寨地区中二叠世鱼类微体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强  季鑫鑫  冯洪真 《地质论评》2009,55(5):609-613
本文记述了贵州紫云四大寨地区晒瓦群第三段中的几种鱼类的鱼鳞和鱼牙化石,如卵形叶片鳞(新属、新种)(Lamnilance ovalis gen. et sp. nov.),不对称脆弱鳞(新种)(Fragilicorona asymmetriia sp. nov.),贵州脆弱鳞(新种)(Fragilicorona guizhouensis sp. nov.)等。这些鱼类微体化石与牙形刺Sweetognathus inornatus, Sweetognathus paraguizhouensis, Hindeodus minutus, Hindeodus cf. ellisoni, Euprioniodina sp., Hibbardelloides sp., Hindeodella sp. A, Hindeodella sp. B, Neoprioniodus sp., Ozarkodina sp.等共生,表明其所在的地层的时代为中二叠世。  相似文献   
4.
季鑫鑫  李明  冯洪真 《地质论评》2009,55(1):113-120
本文研究了贵州紫云四大寨地区的晒瓦群中部的牙形刺计有8属、3种、1比较种和6未定种(形态属种).根据牙形刺组合的面貌特征和Sweetognathus类群的系统演化关系分析,该牙形刺组合的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茅口期),同时提出该牙形刺组合所在的晒瓦群中部应当归于中二叠统上都,表明该区的晒瓦群并不仅仅代表了晚二叠世的沉积.  相似文献   
5.
湖南益阳下奥陶统弗洛阶的笔石分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对采自湖南益阳南坝剖面的笔石化石的研究,识别出了下奥陶统弗洛阶4个连续的笔石带(自下而上):Tetragraptus approximatus带、Pendeograptus fruticosus带、Didymograptellus bifidus带和Corymbograptus deflexus带。同时在特马豆克阶顶部也识别出了Hunnegraptus copiosus带,从而在该区确立了一个连续的、可与国内外同期地层精确对比的弗洛阶笔石带序列。  相似文献   
6.
湖南省益阳市南坝地区的上特马道克阶笔石地层保存较完整,特别是匿笔石属(Adelograptus)化石材料非常丰富。参照国内外Adelograptus的研究资料,并对研究区该属的始端发育形式研究发现,Adelograptus中一部分类群第二个胞管所在一侧的胎管壁底部几乎全部被掩盖,第一个胞管与第二个胞管夹角较小;另一部分类群第二个胞管所在一侧的胎管壁底部有较长部分未被掩盖,第一个胞管与第二个胞管夹角较大。因此,笔者等以上述Ade-lograptus的始端发育特征为分类依据,将湖南益阳地区的Adelograptus划分为两个种,即:A.tenellus Linnarsson.1871和A.altus Williams,1991。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首次发现中侏罗世蝌蚪化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中生代的两栖类化石十分稀少,已报道的有尾两栖类仅见产于河北丰宁县凤山炮樟沟晚侏罗世的东方塘螈(Laccotriton subsolanus)、凤山中华螈(Sinerpeton fengshanensis)、辽宁葫芦岛市水口子早白垩世的钟健辽西螈(Liaoxitriton zhongjiani)、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的天义初螈(Chunerpeton tianyiensis)和奇异热河螈(Jeholotriton paradoxus),以及辽西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中的无尾两栖类葛氏辽蟾(Liaobatrachus grabaui)、三燕丽蟾(Callobatrachus sanyanensis)北票中蟾(Mesophryne beipiaoensis)。本文记述了一件采自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中侏罗世的蝌蚪化石,这在中国乃至亚洲尚属首次报道,不仅填补了中国中侏罗世无尾两栖类化石分布的空白,而且进一步丰富了燕辽生物群的内容,对早期蛙类的地理分布、形态发生、生存环境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