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过程中,有关部门未能充分考虑导致有害于人类自然环境的因素,以致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并日益严重,直接威胁着国计民生,这已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不可忽视的重大课题。以下即为陕西在这方面的失误。一、宝鸡峡、冯家山灌区渍水灾害宝鸡峡、冯家山两大灌区于1971年和1974年先后建成投灌后,引大量地表水上原灌溉。致使黄土原灌区地下水位逐年抬升。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地下水盆地及其水文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新生代以来,陕西省受构造运动的控制,形成一系列断陷及拗陷盆地,分布面积7.6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在这些沉积盆地中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总量约76亿m~3/a,占全省天然资源总量的52%。开采资源约50亿 m~3/a,占全省总量的96%。陕西省地下水盆地以秦岭为界,南、北各具特色。秦岭以北的中、新生代构造盆地面积大,含水层展布范围广,常常超出本省省界,跨越邻省。如萨拉乌素盆地跨内蒙、宁夏、陕西三省,陕西境内达1.3万 km~2;下白垩系志丹群自流水盆地跨陕、甘、宁、蒙四省(区),陕西省境内3.4万 km~2;汾渭地下水盆地跨晋、陕两省,陕西境内渭河盆地1.9万 km~2。其中部分地下水盆地经构造运动抬升,现代地势较高。如洛川、长武盆地等储水条件相应变差。分布于秦岭以南的地  相似文献   
3.
4.
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对一个独立系统的地下水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地下水系统的管理模型(非水井管理),是当前水文地质学的最新课题,本文试以陕西省的具体条件为例,运用地下水系统理论,对编制水文地质图的原则与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以世界文化遗产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为例,基于元阳县自然资源局的土地利用的空间矢量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提取2013-2018年元阳县与梯田核心景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分析梯田耕作时空演变的总体特征和变化趋势,选取级差地租理论解释梯田耕作的演化逻辑,并通过实地调研说明政府的外力干预效果。结果表明:1)梯田核心区的耕地比例大于整个元阳县的耕地比例,且不同于元阳县内旱地面积大于水田面积,核心区内的水田面积为旱地面积的一倍,表明核心区的水田比非核心区保护得更好;2)在没有外力干预的自然情况下非核心区与核心区水田分别呈现改旱和撂荒趋势,民族内部的文化力量难以可持续抗衡这种变迁。而政府作为市场失灵的调控机关,在遗产保护任务和政治利益激励的诉求下,干预了核心区的梯田演变过程,通过提高级差地租Ⅱ实现核心区的土地增值,集中加大对核心区的资源要素投入,从而有效延缓了梯田遗产消失或变更的进程;而非核心区由于缺乏政府有力的干预,梯田正呈现逐渐消失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7.
地下水是按系统分布、运动的。对地下水系统的正确划分,是地下水研究、资源评价及地下水理管的基础。一、地下水系统的概念某范围(三维空间)、某时段(一维)的地下水是发育于自然界水循环链带中的一个环节。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前提,是要用水循环的观点,在全面了解地下水形成背景的基础上(地质构造及其发展史,地理环境及古地理环境变迁史),认真分析地下水的水动力、水化学、动态等特征,以及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变化来进行的。地下水系统不同于具有固定边界、完全受地质、水文地质结构控制的含水层系统。当补给、排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编图中如何灵活地运用“变化、统一”这一构图规律,来合理地安排图面层次,采用科学的设色方法,更好地表现图的内容,作某些探讨,以便将自己的认识用色彩、图形、符号等地图语言,形象、直观地传输给读者,克服常见的构图弊病,使图件内容丰富、清晰易读、和谐悦目。  相似文献   
9.
陕西省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碳酸盐岩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地,其次分布于渭北“旱腰带”(北山一带),以及零星分布于府谷县城(图1)。岩溶区地下水赋存于震旦系至三叠系下统碳酸盐岩裂隙溶洞中,富水性极不均一。其赋存规律主要取决于气候、岩性、构造等的综合作用。陕南米仓山及羊山一带,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水热条件优越,岩溶发育,富水性极强。而渭北及陕南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岩溶发育较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