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遥感图像分类是提取图像有效信息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为了探寻最优的分类方法,许多机器学习算法逐步应用于遥感分类中。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以其高效、快速和良好的泛化性能在模式识别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采用训练速度快、运算量小的极限学习机算法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算法和最大似然法进行分类对比,对高分辨率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分析极限学习机算法对于遥感图像分类的准确度等性能。选取吉林省长春市部分区域的GF-2遥感数据,将融合后的影像设置为原始数据,利用3种方法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极限学习机算法分类图像总体分类精度达到85%以上,kappa系数达到0.718,与其他分类方法相比分类准确度较高,且极限学习机运行时间比支持向量机运行时间约短2 480 s,约为支持向量机运行时间的1/8,因此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海水黄色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海水黄色物质的研究历史、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并且指出黄色物质荧光性质研究的重要性.海水中黄色物质在海洋生态系统、光学遥感和海洋碳循环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面向对象的高分遥感影像信息提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World View-2高分遥感影像数据为例,采用规则集开发的模式进行地图要素提取,对主要制图要素图像进行了分割、分类试验,实现了多尺度分割的层次构建和制图地物要素分级分类。  相似文献   
4.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生态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中,淀区内纯水村和耕地将被淹没,而上述陆地的土壤环境元素分布特征及来源仍缺乏系统调查和分析.本文以淀区内现有0~ 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以环境元素As、Hg、Cd、Cr、Pb、Ni、Cu、Zn、N、P和土壤类型、质地为研究要素,以统计描述、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为研究手段对淀区内土壤主要环境元素分布特征和来源进行刻画和分析.结果 表明:淀区主要环境元素在不同土地类型的差异性分布是大气沉降和人类工农业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除元素P外,其余环境元素的淀区背景值均高于区域背景值,呈富集趋势.大部分元素趋向于在农用地富集,在水田的富集最为突出,Hg元素则更易在村镇用地富集.淀区内土壤主要环境元素来源分3种类型:大气沉降型,代表元素为Ni、Cr、As、Pb、Cu和Cd,主要来自区域燃煤烟气的沉降输入;农业输入型,代表元素为P、N、Hg、Cd、Pb,主要来自本地农业施肥和人类生活垃圾输入;工业叠加型,代表元素为Zn、Cu、Cd、Pb,主要来自大气沉降和淀区临近的小冶炼的排放叠加,其中Pb、Cd、Cu为综合输入方式.  相似文献   
5.
济阳坳陷古生界潜山在经历了残丘山勘探阶段、多样性潜山勘探阶段之后,位于正向构造单元之间的中低位序复杂隐蔽潜山成为勘探主要方向.桩海地区东部紧邻郯庐断裂带,郯庐断裂带的多期构造运动对其产生深刻影响,古生界潜山构造样式非常复杂,并且由于埋藏深,前期地震资料精度低,构造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勘探进展.该研究针对济阳坳陷桩海地区...  相似文献   
6.
水稻冠层氮素含量光谱反演的随机森林算法及区域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地面实测数据构建高精度的水稻冠层氮素含量光谱反演点模型并将其进行尺度转换,实现了水稻冠层氮素含量准实时、大区域监测。以氮素光谱敏感指数作为输入变量,冠层氮素含量数据为输出变量,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水稻冠层氮素含量高光谱反演模型,并用苏州市水稻农田验证区数据,检验模型的普适性和有效性;利用准同步的Hyperion数据,采用对输入、输出变量进行线性变换的简单尺度转换方法实现了点模型的区域应用。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水稻冠层氮素含量高光谱反演模型可解释、所需样本少、不会过拟合、精度高(模型在实验区的预测精度为R2=0.82,验证区检验精度为R2=0.73)且具有普适性;点模型基于高光谱遥感卫星影像和尺度转换进行区域应用,精度较高(R2=0.81)。  相似文献   
7.
The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Wandashan accretionary complex (AC) in NE China is a key region for constraining the subduction and accretion of the Palaeo-Pacific Ocean; however, the protoliths and structure of the region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resulting in debates regarding crustal growth mechanisms and subduction-related accretionary processes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integrate detailed field observations, ocean plate stratigraphy (OPS) reconstruction, and associated geological data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an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Wandashan AC. The Wandashan AC formed through the progressive incorporation of OPS units along an oceanic trench. The observed OPS comprises, in ascending order, Permian basalt and limestone, Middle Triassic–Early Jurassic chert, Middle Jurassic siliceous shale and mudstone, and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turbidite. Numerous NNE–SSW-striking thrust faults have segmented the OPS into a series of bedding-parallel tectonic slices that were successively thrust over the Jiamusi massif along a basal thrust (the Yuejinshan Fault), producing a large-scale imbricate thrust system. The Wandashan AC underwent oceanward accretion via multiple deformational processes. The OPS units were detached and rearranged along or within a decollement through offscraping, underplating, thrusting, and duplexing. The units were then emplaced over the Jiamusi massif along the basal thrust. The timing of accretion and thrusting is constrained to the latest Middle Jurassic to earliest Early Cretaceous (ca. 167–131 Ma). Reconstructed accretion-related structural lines within the Wandashan AC trend dominantly NE–SW, close to the direction of Jurassic extension at the eastern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Large-scal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movement on the Dunmi Fault during the late Early Cretaceous resulted in the folding of structural lines within the Wandashan AC, producing their present-day westward-convex orientation.  相似文献   
8.
白洋淀是雄安新区的核心生态功能区,近几十年来面临水源不足、湿地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选取白洋淀流域上游王快、西大洋及拒马河3个子流域开展河川径流演变研究,结合1969年以来18期白洋淀湿地遥感影像,揭示白洋淀流域河川径流驱动湿地演变的过程机制.结果表明:近60年来白洋淀流域山区径流量呈持续衰减趋势,从P1阶段(1961—1979年)至P3阶段(1997—2019年),典型子流域年径流系数均值由0.29降至0.12,山区年径流总量由30.84×108m3/a降至11.37×108m3/a,降幅达63.1%,梯田修建、地下水开采等人类活动是导致径流衰减的主要原因;不同子流域产流和基流减少对径流衰减的贡献率存在差异,以变质岩为主的王快子流域径流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地表产流减少,碳酸盐岩分布较广的拒马河子流域径流衰减的主要原因是基流减少;白洋淀湿地面积变化受控于地表水位波动,近60年来白洋淀湿地退化的直接原因是入淀流量减少,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山区径流衰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黑龙江省小兴安岭林区近43a来气候变化的趋势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蒸发量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日照时数、辐射量、日平均风速呈减少趋势;日平均相对湿度的年变率呈小幅波动,变化不大。根据小兴安岭林区气候趋势变化特征、森林覆盖率、森林质量等因素,初步探讨了林区气候变化趋势特征与林区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3种不同配伍的复方猴头菇提取物对胃黏膜损伤动物模型的作用,并以此为依据筛选最佳的复方猴头菇提取物配方。方法:分别观察3种不同配伍复方猴头菇提取物(复方猴头菇提取物A:猴头菇提取物1g、蒲公英提取物0.8g;复方猴头菇提取物B:猴头菇提取物1g、蒲公英提取物0.8g、三七提取物0.2g、陈皮提取物0.4g;复方猴头菇提取物C:猴头菇提取物1g、蒲公英提取物0.8g、三七提取物0.2g、陈皮提取物0.4g、党参提取物0.46g、山药提取物0.5g)对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大鼠的影响及对甲巯咪唑所致慢性浅表性胃炎小鼠的影响。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复方猴头菇提取物A、B、C均能显著降低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的损伤积分指数及慢性浅表性胃炎小鼠模型的病理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复方猴头菇提取物C在降低急性酒精性胃溃疡大鼠模型的损伤积分指数及降低慢性浅表性胃炎小鼠模型的病理学评分方面优于复方猴头菇提取物A、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猴头菇提取物C是3种复方猴头菇提取物的最佳组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