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1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220篇
测绘学   60篇
大气科学   92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81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VB进行程序设计,实现了对数据文件的解析,提取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数据,介绍了数据的处理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By using sonar imag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algorithm for the clustering of seabed types based on the 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 (SOFM) neural network. The theory as well as data processing is studied in detail. Some valuabl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  相似文献   
3.
在充分研究现有几何方法确定局域似大地水准面的基础上,根据独立网内点间高程异常差的不变性和独立网间大地高起算基准面与WGS84椭球面的平行性,提出通过两步处理,获得大区域连续似大地水准面的思想和方法,即首先统一相邻两个独立GPS网大地高起算基准面,然后再利用几何方法确定大区域似大地水准面.该方法在长江口北岸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壶穴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下游(泺口以下)发育了大量的壶穴(Pothole),按成因可以分为6种:流水侵蚀、风蚀、圆砾铸模、冰压刻、冰融水滴蚀及泄气侵蚀。流水侵蚀形成的圆形Pothole规模不一,小者直径在十余厘米,深数厘米,大者直径达数米,深1 m余;风蚀形成的圆形Pothole规模一般比较小,直径多在二、三十厘米以下,深10 cm以下,大部分穴壁缓斜,状如盘碟;圆砾铸模形成的Pothole规模一般较小,直径多在一、二十厘米以下、穴壁陡倾,状如锅穴;冰融水滴蚀形成的Pothole形态复杂,规模不一,既有穴壁缓斜的盘碟状者,也有穴壁陡倾近乎直立的近圆柱状者,直径从不足1cm到三、四十厘米,其穴缘、穴壁和穴底常有次级构造;泄气侵蚀形成的Pothole更是十分复杂,平面形态可以圆形到近圆形甚至其他复杂形态,穴壁可以非常平缓,也可以陡倾,直径从数厘米到数十厘米,深数毫米到二、三十厘米,穴缘和穴壁也常有次级伴生构造,既可单独产出,也可成群产出,同时还可以多个密集产出,状如蜂巢,这一类Pothole的成因极为独特,主要与黄河断流河床捕获的空气泄漏有关。  相似文献   
5.
南盘江盆地在早古生代加里东造山作用基础上,于海西-印支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即由早期裂谷(D-P_1)、晚期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P_2-T_1)、前陆盆地(T_2-T_3)。通过对该盆地南部早三叠世初期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分析,证实在盆地演化过程中确实有过洋壳生成。该盆地在中晚三叠世发展为前陆盆地表明,扬子板块与印支板块曾沿黑水河断裂带发生过碰撞造山。  相似文献   
6.
多波束测深数据的异常检测和滤波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根据较大区域的测深数据的分布特性 ,提出了一种基于中值滤波、局部方差检测和小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定位异常数据 ,并滤去随机噪声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基于数据融合的侧扫声纳图像处理的特殊过程。根据现代侧扫声纳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利用声线跟踪法进行斜距改正,同时对目标阴影区进行了处理;对文献[1]的灰度不均衡的改正算法进行了改进。利用小波变换检测出灰度突变区,根据剔除突变区后计算的灰度改正系数进行航向上的灰度改正,并用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了验证;鉴于波束展宽效应对远场目标造成的拖尾效应,论述了对拖尾效应使用的去卷积的改正算法。  相似文献   
8.
Spatial heterogeneity is ubiquitous in nature, which may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soil hydraulic property curves. The models of a closed‐form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of soil hydraulic property curves (e.g. VG model or exponential model) are valid at point or local scale based on a point‐scale hydrological process, but how do scale effects of heterogeneity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parameters of these models when the models are used in a larger scale process? This paper uses a two‐dimensional variably saturated flow and solute transport finite element model (VSAFT2) to simulate variations of pressure and moisture content in the soil flume under a constant head boundary condition. By changing differ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block sizes,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parameter variations in the VG model, resulting from the scale effects, is presen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parameters of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are independent of scale in homogeneous media. Parameters of α and n in homogeneous media, which are estimated by using the unsaturated hydraulic conductivity curve (UHC) or the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 (WRC), are identical. Variations of local heterogeneities strongly affect the soil hydraulic properties, and the scale affects the results of the parameter estimations when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Furthermore, the discrepancy of each curve becomes considerable when moisture content becomes closer to a dry situation. Parameters estimated by UHC are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ones estimated by WRC. Copyright © 2012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
对济南市2013年1—12月的能见度、相对湿度、PM10及PM2.5逐时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能见度、相对湿度、PM10和PM2.5浓度有明显的月变化和日变化规律。在各项污染物中,能见度与颗粒物的相关性最高,与PM10的相关系数为-0.6718,与PM2.5的相关系数为-0.7422;在气象因子中,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6501。不同季节条件下,能见度与PM2.5的相关性明显优于PM10的,冬季能见度与颗粒物的相关性明显优于其他季节的。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成矿带是2008年确定的首批16个重要成矿带之一,随着新的找矿进展和预测成果不断涌现,需要对其开展新一轮研究总结。本文以新的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为基础,通过综合分析,重新厘定大兴安岭成矿带的边界并将其命名为"大兴安岭Cu-Mo-Ag多金属成矿带"。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综合研究,在区内划分了5个III级成矿带,初步建立了Cu-Mo-Ag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谱系,并将其主要成矿期归纳为两期:海西期和燕山期;在典型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潜力评价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研究区主要成矿类型为热液型银铅锌矿、斑岩型铜钼矿和接触交代型铁锡多金属矿。结合区域找矿进展和潜力评价最新成果,认为本区Cu、Mo、Ag、Sn、Pb、Zn潜力巨大,为下一步勘查部署的主攻矿种,同时在本区划分了16个远景区,其中10个为重点远景区,6个为远景调查区,对研究区下一步矿产勘查部署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