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6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以傅里叶变换为基础,用类似数学滤波中的数学分析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组合法滤波的数学物理概念及方法的内在规律。可以把方向特性函数P(ω)看作是一种周期“波动”函数,而组合的加权分布函数h(x)则是其离散“频谱”。因此可以引用符合于频谱分析的物理概念来研究反演问题。可以看出,组合滤波的加权分布函数及方向特性分别相当于数学滤波中的滤波因子及频率响应;而数字滤波的移门法等又可以引伸到构成组合法带通滤波中去。二者在数学上有其共性,可以互相引用,在物理上又有各自的特殊性。研究结果给组合法以比较全面的认识,扩大了组合法应用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论绕射波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一项用以研究折射绕射波的三度空间超声波模拟实验的结果。实验说明,在三度空间中,在某一点观测到的绕射波包含着来自无穷个绕射源的波涟,这些绕射源沿着绕射楔或断层而分布。这点在观测点位于垂直绕射楔或断层的方向上也是同样真实。 结果也指出绕射波的动力学性质随着绕射楔或断层的几何形状而变化,因此根据这种结果可以设想,若详细研究绕射波的动力学特性,可以对绕射楔或断层的几何形状得出有用的证据。 此外,根据模拟实验的结果,可用“最小走程原理”来解释波涟到达观测点的行程和求得绕射点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折射波法探测断层的模拟试验——记录图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折射波法对断层进行勘探的实际工作中,不仅观察到上、下盘的正常折射波及棱上的绕射波,而且还可以看到因绕射、透过所产生的一些次生异常波.这些波郁同时在记录上出现,并构成一幅复杂的波形图.如果不能一一地识别它们,并掌握它们的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就无法正确地识别及解释断层.以往一些文章多半讨论板状介质边缘上的绕射现象,而未涉及上、下盘同时存在时,折射法记录上可能出现的次生绕射、折射波. 本文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了超声波脉冲地震模拟仪进行了实验,对不同大小断距情况下的折射异常波及次生波进行了研究,回答了有关断层勘探中必须阐明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引用超声波地震模拟实验的结果讨论了弯曲界面上折射法地震记录的特征。实验结果指出,当折射界面位于一定的深度时,时距曲线上总会出现由于界面弯曲所形成的“线圈”。而波在“线圈”上各点的强度根据曲面的几何形状而变化。当界面的曲率为零时,“线圈”成为绕射波时距曲线。 当折曲界面出现的落差较小时,使得上下棱的绕射波相迭加,“线圈”上的强度骤增,甚至达到折射波强度的5倍。从而可以根据“线圈”的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作出有关曲界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根据超声波三维地震模拟实验的结果,研究了绕射波射线轨迹的问题。对绕射波的运动学特征进行了讨论,并引用极值光程律进行了解释。实验和理论的分折指出,绕射点的位置经常按照一定的规律偏离震源--接收点联线的一侧。 本文还提出了“双曲线叠加法”,从而在实际较复杂的情况下,可以用它迅速地确定绕射点的空间位置及波的旅行时间。 文中提出绕射波的运动学特征,从中可以提供一些有关断层或绕射棱结构的情况。至于绕射波的动力学特征及机制将另文阐述。所获的结果及结论有助于物探资料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脉冲波组合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脉冲波状态下的組合法中,輸出端干扰波的强度、反映强度变化的包絡形状与輸入波形、相应的包絡、持續时間及干涉系統参数等等之間的关系如何;各种脉冲波方向特性曲綫(峯值法、能量法及本文的面积法等)各有何特点,何者較适用而簡便等这一方面的問題,在有关組合法的文献中仍然缺乏論述。本文将通过对組合法地震記录上干扰带、干扰波包絡的暫态变化規律的分析,以及对不同脉冲波方向特性曲线的比較,提出这些問題的解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