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19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所求出的许多小震平均断层面解阐述近期华北地区应力场特征。分析了菏泽5.9级地震前的小震应力场动态变化,提出了强震发生前可能存在一个高应力背景区。分析判断存在高应力背景区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从而确定了怀来~延庆(京西北)和冀南~豫北地区为近年高应力背景区。结合地质构造条件估计两区的地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模糊数学以集合论为基础,它突破了普通集合论中元素对集合的绝对化从属关系,承认在“属于”“不属于”这两种状态之外存在着中间过渡状态,这样便把处于过渡状态的许多信息保存下来,为地震活动性的综合评价提供了逻辑演绎的形式系统。当前在地震预报中,由于我国地震类型多、地质构造复杂、地震前兆所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实难掌握其规律性。实践证明,通过多种方法的综合预报,采用多因素的分析、类比、统计、综合可以认识某些地震的规律性,提高预报的成功率;然而,运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区域应力场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来寻求近期地震危险区的静态标志。又以中小地震活动图象,局部应力场方向及初动符号矛盾比的变化,强地震的重复性等作为确定潜在源区的动态因素。根据地震活动强弱交替的客观规律,探讨了今后地震活动的总趋势。最后提出对河北省及其邻近地区5—10年危险区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由P波初动半周期和初动振幅测定了唐山地震余震区小地震的震源参数和介质的品质因数Q。唐山、丰南附近,应力降较低,约2巴。从这两地向东北、西南应力降逐渐增高到34巴。讨论了余震的发生与Q值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区(30——42N,105——124E)自16世纪以来8次7.5级以上大地震发生之前的地震活动图象.发现在这些大地震发生之前的若干年(绝大多数不超过20年),都表现出一个M4(3/4)地震在某一范围內相对较集中活动的区域,然后在该区中部或边缘发生大地震。 唐山7.8级地震前,随着大地震发生时间的逼近,Ms4.0地震的震中分布,在大范围活动的基础上,分阶段地逐步自外围向主震震中收缩,然后发生大地震。这种地震活动图象的演变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的现象,对于研究震源性质、地震孕育过程和中长期地震预报等,可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的目的是从已经搜集到的各种资料勾画出华北地区应力场的轮廓,并进而从应力场的角度讨论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特征。这里说的华北地区,是指地质上的一个块体。北界是阴山构造带,大体取北纬42°线;南界是秦岭大别山构造带;西界是贺兰山、六盘山构造带,大体取东经105°线;东界目前还不甚清楚,但至少要在海域。  相似文献   
7.
唐山地震的破裂过程及其力学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 P 波初动符号资料在 DJS-6机上计算了主震及17个较大余震的断层面解,并按照有限移动源模式测定了主震及三个最大余震的震源参数.主震是发生在一个近似直立的右旋走滑断层上,走向 N30°E,破裂方式为不对称的双侧破裂,以2.7公里/秒的平均速度向北东传播70公里,向南西传播45公里.测定的主震震源参数例如平均位错136厘米,地震矩1.24×1027达因·厘米,应力降12巴等.大多数ML>5.0的余震是发生在主破裂面附近及主破裂面两端的扩展分支上,该扩展分支位于膨胀符号区并与主破裂偏离80°左右.较大余震的多数亦集中在这两个扩展分支上.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分析这种断裂扩展的力学特征.对于脆性材料的复合变形情形,破裂不再沿原来平面扩展,而是与原来平面偏离一个角度的另一面内扩展.并提出一个力学模型,计算了断层扩展角,计算结果与观测事实比较吻合.根据以上结果,本文讨论了唐山地震特点及发生的力学条件,认为唐山地震不同于发生在大断层上能用粘滑机制解释的那类地震,它和海城地震类似的是,除水平应力场作用外,还可能有地下物质的变迁,由于这种变迁使局部地壳受到垂直力.它和海城地震不同的是,它发生在一个比较均匀的脆性介质内,因而能够积累能量发生大震而没有前震.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的震源机制与地壳应力场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析了1937——1979年华北地区(30——42N,105——124E)根据其可靠程度和地区分布选择的48个地震震源机制。结果说明强震(M6)的一致性很好,主压应力轴(P)大都为北东东-南西西向,主张应力轴(T)大都为北北西-南南东向,并且都近于水平;N轴大都较陡;两组节面的走向分别为北北东向和北西西向;华北地震主要为走滑断层类型。某些中小地震的结果偏离于上述的一致性,可能是由于局部因素的影响,因此,一次中小地震的震源机制结果,不足以反映区域应力场的概况。   相似文献   
9.
唐山地震的震源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震源机制结果为基础,分析主震断层面对余震活动的控制作用;讨论主震后余震区内的应力分布状况;指出震源区介质由紧张平衡态逐步变为松弛平衡态的过程及其初步证据。在分析大量资料以后,指出唐山1976年7月28日7.8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在华北地区具有典型意义。最后,讨论可望用于地震预报的某些信息。以及对于没有前震的大地震进行前兆观测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0.
由单台小地震资料所得两个区域的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利用单台小地震资料确定台站所在区域应力场的一种方法以及对于红山地震台和沙城地震台两个区域所获得的结果。 在弹性介质中,如果发生了形状和体积的变化,即应变,则介质内务部分之间将有相互作用力,叫做应力。这种应力一般表示为张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