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22年9月19日墨西哥米却肯州发生MW7.6地震,该地震位于北美板块与科科斯板块交汇处。为进一步研究本次地震对周围断层和后续地震的影响,剖析该地震的孕震背景和发生条件,首先使用包括USGS在内的多个国外地震机构得到的墨西哥MW7.6地震以及后续的两次MW>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分别计算出震源机制中心解,然后通过计算主震产生库伦破裂应力变化来研究本次地震对后续两次地震的触发作用,最后收集了1976年1月1日至2022年5月31日发生在本次地震附近的MW≥4.9的29条震源机制解数据,反演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并模拟在局部构造及其作用下产生的各种断层形状及相对正应力和剪应力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震源机制中心解表明主震和6.8级余震为逆冲型地震,而5.8级余震的震源机制为正断型地震; ②本次地震对5.8级和6.8级余震的库伦破裂力变化均超过0.01MPa的阈值,表明这两次强余震可能是在主震的触发下发生的; ③震源区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为NNE-SSW向,主张应力轴近乎垂直。本地震序列的断层破裂近乎沿应力场的最大剪应力平面发生,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构造运动积累的应力。  相似文献   
2.
李枭  万永革  许鑫  冯淦 《地球物理学报》2022,65(8):2970-2983

地震断裂带深部破碎的非均匀程度对于该地震断裂带滑动特性至关重要,而对于地震断裂带深部的破碎非均匀程度研究是目前地震地质比较薄弱的环节.本研究以美国新马德里地震带的Reelfoot断层为例,采用震源机制求解应力场的方法来揭示断层的破碎程度.首先采用小震位置拟合出地震断裂的几何形态,然后沿断裂走向,利用中微震震源机制求解非均匀应力场的应力形因子R值和应力方向,并分析了应力形因子在空间的不均匀性,得到如下结论:(1)Reelfoot断层受到近水平方向上的NEE-SWW向挤压应力作用为主,而断层中部张应力轴方位出现较大的随机性,表明断层中部的构造应力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介质松散度和破碎程度较高;(2)Reelfoot断层两端张应力轴接近垂直方向,跟周围的逆冲型应力场一致,表明断层端部的破碎程度相对较低,能够承担加载于其上的构造应力;(3)Reelfoot断裂带的非均匀应力方向和应力形因子表现为由断层中部向两端逐渐过渡的结果,表明了应力场反演结果的连续性.本研究提供了揭示断层破碎程度的一种研究思路,并且实例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该区域的断层活动特性和地震动力学过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晏立  唐尧  何政伟  冯淦  王乐 《测绘科学》2011,36(4):208-210
以岳阳市Landsat ETM+影像为信息源,分析了典型地物的光谱特征及可分性,将地物种类归并为建设用地、植被、水体三大类,分别选用归一化裸露指数( NDBI)、重归一植被指数(RDVI)和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修改后的NDWI)作为三种地类的指示因子,通过阈值分割、掩膜处理去除了非建设用地区域的噪音信息,得到了比较准...  相似文献   
4.
2022年9月17—18日, 中国台湾先后发生台东县MS6.5和花莲县MS6.9两次强震及多次余震。两次强震均为逆走滑型地震, 且震中都位于台湾纵谷断裂带, 该地区构造复杂, 为晚中生代古太平洋板块朝东亚陆缘的消减带, 具有逆冲型构造应力背景。对纵谷断裂带周围地区历史上发生过的地震进行统计发现, 大部分地震为逆断型。为探究该地区此次发生逆走滑型地震的原因及其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 首先通过搜集研究区相关的地震震源机制, 反演该地区的构造应力场, 明确其是以走向为北西西向的压应力为主的应力场; 然后将应力场投影到走向、倾角不同的断层面上, 发现一些节面上表现出较大的相对剪应力和较小的相对正应力, 说明这些节面上具有较强的剪切作用和较小的摩擦力, 容易发生错动而产生逆断型、逆走滑型和走滑型的地震。同时, 为明确短时间内两次强震间的触发关系, 通过计算MS6.5地震在MS6.9地震破裂面和滑动方向上产生的库伦破裂应力变化发现, MS6.9地震约在0.02MPa的库伦破裂应力触发下发生。相关结论对研究台湾纵谷带地震的发震机理和地球动力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霍山地区丛集地震活动地震断面的几何形状及滑动性质, 本文基于安徽地震台网给出的2008年1月—2020年12月霍山区域内小震资料, 采用双差精定位方法对研究区的地震进行精确定位, 讨论了速度模型对定位结果的影响.然后, 利用地震精定位结果计算了区域内三条地震断面(BB', CC', DD')的几何参数(走向、倾角).其次, 基于该地区丰富的小震P波初动资料, 采用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反演区域应力场, 并结合断层的几何形状确定滑动性质.最后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和应力场背景对发震断面进行分析, 获得以下认知: (1)BB'断层走向为245.7°, 倾角为85.6°, 滑动角为167.3°; CC' 断层走向为231.4°, 倾角为88.5°, 滑动角为173.2°; DD' 断层走向为49.6°, 倾角为87.5°, 滑动角为-174.7°, 三条地震断面与落儿岭—土地岭滑动性质一致, 均为右旋走滑.(2)综合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 区域构造应力场呈明显低倾伏角EW向挤压和SN向拉张; 区域应力场在三条断层上产生的相对剪应力及正应力均表明三条断层上的地震事件的发生为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正常应变释放, 但受到了预先存在薄弱区的影响.(3)这三条地震断面为磨子潭—晓天断裂的雁列式右旋走滑分支断裂, 商城—麻城断裂带和郯庐断裂带南端右行右阶错动拉分推测为其错动的动力学成因.

  相似文献   
6.
为深度剖析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影响以及地震序列间的静态库仑应力影响关系,文章基于主震的破裂模型和Okada给出位移对空间偏导数的解析式,首先计算了主震在周围断层上产生的静态库仑破裂应力,结果表明维西—乔后断裂带中段、澜沧江断裂带北端、红河断裂带北端以及怒江断裂带中段库仑应力均有千帕量级的增加。其次,计算了此次地震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水平应力场及位移场,发现震中东西两侧物质向外流出,南北两侧向震中汇聚;震中南北两侧沉降,东西两侧隆升;产生的应力场呈EW向挤压,NS向拉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该区域背景构造应力场。最后计算了前震-主震-余震序列间的静态库仑应力影响,结果表明前震产生的静态库仑应力促进了主震的发生;在2 km、13 km和18.5 km深度附近,触发的余震(前震和主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为正)比例很高,但在7 km深度处(同震破裂模型中滑移量最大)大部分余震分布在库仑应力负值区(应力影区),考虑到该深度余震与主震震源机制相差较大,因此通过模拟最易错动的断层面作为余震接受断层面,从而计算出最大静态库仑破裂应力,发现应力影区的余震仍有被触发的...  相似文献   
7.
冯淦  万永革  许鑫  李枭 《地球物理学报》2021,64(12):4562-4571
为了探讨 2021 年青海玛多MS7.4地震对后续地震的影响,基于 2021 年青海玛多MS7.4 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本文计算了该地震在震中附近主要断层面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库仑破裂应力加载区主要集中在东昆仑断裂东段西部、玛多—甘德断裂中段、昆仑山口—江错断裂西段,而库仑破裂应力影区主要集中在东昆仑断裂中段东部、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东段、玛多—甘德断裂西段、达日断裂.其次,本文计算了该地震对周围地区造成的水平面应力变化及位移场.位移场的水平分量表明震中西南和东北两侧物质向震中汇聚,而震中东南和西北两侧物质向外流出,从位移场的垂直分量来看,震中西南和东北两侧表现出明显的隆升,而在震中东南和西北两侧表现出明显的沉降.水平面应力在震中的北东-南西两侧(东昆仑—柴达木断块东侧和巴颜喀拉断块西侧)增加(拉张),而在震中的北西-南东两侧(东昆仑—柴达木断块西部和巴颜喀拉断块东部)降低(压缩),在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段附近,水平面最小主应力近 NW向,水平面最大主应力近 SW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该区域构造应力场(SW向挤压,NW向拉张),结合位移场说明该次地震是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一次正常应力释放.从整体来看,水平面最小主应力和水平面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分布类似于磁场线的分布,并且两者互相垂直.  相似文献   
8.
2017年九寨沟地震序列主震北部的余震分布较为分散,而主震南部的余震分布较为平直且集中。本研究基于地震震源机制的水平应变花、面应变和基于区域应变率的适应系数,分析上述不一致的动力学成因,得到以下结论:(1)主震北部具有震源机制的余震中约有三分之一为逆冲型地震,而且由于区域构造主压应变方向与主震北部断层走向垂直,确实也容易促使低倾角断层上逆冲型地震的发生,同时由于主震北部整体震源机制为逆冲型,以及主震北部的地震序列引起的断层运动与板块构造运动的一致性较差等原因,都导致主震北部余震较分散。(2)主震南部具有震源机制的余震中只有1个逆走滑型,但是有30个为走滑型地震,而且区域构造主压应变方向与主震南部断层走向的夹角较大,这使得主震南部断层更容易产生走滑型地震,同时主震南部整体震源机制为走滑型,以及主震南部的地震序列引起的断层运动与板块构造运动的一致性较好等原因,都使得主震南部余震较平直且集中。本研究结果对研究巴颜喀拉东北缘虎牙断裂隐伏断层的活动性及发震性质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2022年门源MS6.9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构造应力场特征,文章先搜集了1月8—30日M≥1.9地震事件的P波初动符号,基于P波初动极性反演震源机制解的方法,得出66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参考水平应变花面应变对地震震源机制的划分原则进行分类,虽然震源机制分布类型较广,但走滑类震源机制超过半数,表明此次地震序列以走滑为主;然后基于得到的震源机制解,利用网格搜索法反演该区构造应力场,得到研究区内呈NEE-SWW向挤压,NNW-SSE向拉张;主震震源机制P和T轴与所处的应力区应力方向相近;最后模拟研究了主震震源机制与应力体系的关系,得到此次地震是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沿最优节面破裂的,可视其为该区域应变能积累后的一次正常释放。该研究对后续的发震机制和地球动力学分析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震灾害发生后的不同时期对震害信息提取速度和精度的要求有所不同,采用多尺度下的遥感震害异常区快速提取技术,针对灾害发生后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和方法提取震害信息。选取北川县Modis,TM,航飞低、中、高分辨率数据,采用多时相变化监测,单时相多尺度分割和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遥感震害异常区提取。结果表明,多尺度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