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大气科学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介绍了南充市短期预报决策支持系统(简称DDS)的主要设计思路.这是南充市气象局近年来在传统预报方法改造和新一轮客观预报方法研究过程中所做的一部分工作.希望能为客观预报方法研发活动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2.
攀枝花太阳能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攀枝花太阳能资源,本文在广泛搜集国内相关地区太阳辐射资料的基础上,整理了攀枝花几十年的太阳能相关气象数据,通过天文辐射量、日照百分率、经纬度、水汽压等因子建立相关辐射量计算模式,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攀枝花地区太阳能辐射量的主要分布特征和优势,对大力开发利用攀枝花太阳能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就如何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综合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选用攀枝花市区1977-2009年5-7月逐日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资料,计算擎枝花市区的人体舒适度指数,并利用线性趋势系数、多项式以及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攀枝花市区的舒适程度和舒适度指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攀枝花市区舒适度指数绝大多数处于5~6级,占到总统计天数的96.9%;攀枝花市区舒适度指数5级、6级...  相似文献   
4.
攀枝花一次特重旱灾发生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秋~2010年春,四川川西南山地,以攀枝花为代表的秋冬春特重旱灾,是中国西南大旱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采用1965~2010年攀枝花所属台站有连续气象记录以来的观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依据旱灾气候背景、气象干旱指标和灾情评估规定,对该区域、该时段特大干旱发生的特点及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干旱是在攀枝花季节性干旱背景下,因长时间少雨而形成的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旱灾程度深的极端气候事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攀枝花市区1977~2009年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以及逐日最高气温资料,运用气候趋势系数、累计距平、MK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分析了攀枝花市区气温变化趋势,主要结论有:(1)33年来该地区年平均气温呈现弱的下降趋势,与全球升温趋势相悖。(2)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升温趋势率为0.24℃/(10a),大大高于年平均极端最高气温升温趋势率0.09℃/(10a)。(3)高温日数及热积温均呈下降趋势,其中热积温下降趋势率为8.4℃/(10a)。(4)市区炳草岗年平均气温相对稳定,不存在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南充市短期预报决策支持系统(简称DDS)的主要设计思路,这是南充市气象局近年来在传统预报方法改造和新一轮客观预报方法研究过程中所做的一部分工作,希望能为客观预报方法研发活动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检验2007~2009年5~10月T213、德国、日本数值模式在雅砻江流域1~4区的面平均雨量——即面雨量预报发现,3个模式面雨量有无TS评分的差异较小,随着面雨量量级的加大各模式的差异变大。多模式集成预报总体上优于单模式,小雨级、中雨级优势更明显。二滩电站入库流量与面雨量集成预报值的相关系数在全流域明显低于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但预报值与实测值的波动趋势几乎是一致的,仍对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肖递祥  毛家勋  李庆 《湖北气象》2010,29(1):54-58,80
利用FY-2CTBB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分析2009年7月四川省攀西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MCS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暴雨由一MCS发展增强所致,暴雨中心米易6h内出现降水量超过150mm的大暴雨是由一水平尺度大于100km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该系统由其西北方一TBB-72℃的γ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增强而来;500hPa高原切变和700hPa中尺度低涡是该MCS发生发展的主要触发系统,冷空气入侵也是促使MCS增强的重要因素;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低空急流为暴雨期间攀西地区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输送,大暴雨区700hPa层为一强水汽辐合中心。  相似文献   
9.
攀枝花太阳能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攀枝花太阳能资源,本文在广泛搜集国内相关地区太阳辐射资料的基础上,整理了攀枝花几十年的太阳能相关气象数据,通过天文辐射量、日照百分率、经纬度、水汽压等因子建立相关辐射量计算模式,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攀枝花地区太阳能辐射量的主要分布特征和优势,对大力开发利用攀枝花太阳能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就如何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等综合开发利用方面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