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4篇
  免费   748篇
  国内免费   1039篇
测绘学   510篇
大气科学   369篇
地球物理   651篇
地质学   1916篇
海洋学   448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282篇
自然地理   345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232篇
  2021年   306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263篇
  2018年   235篇
  2017年   227篇
  2016年   219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229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167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51篇
  2004年   103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志们:昨天,赵克志副省长和文升厅长对全省土地调查工作作了部署,要求我们认真领会和落实省政府关于集中开展全省土地调查工作的精神,保证认识到位、领导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下面,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高延利副司长还要就我省的土地调查工作作重要指示。对领导同志的这些讲话精神,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真抓实干,确保2005年底完成土地调查工作。下面就这方面的工作,我代表厅党组讲几点意见。一、认清形势,把握大局,切实增强搞好土地调查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近几年来,在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相似文献   
2.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黄土高边坡优化设计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黄土高边坡进行可靠性分析,应用数学原理和优化原理,建立了黄土高边坡的优化模型,对铜黄一级公路黄土高边坡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与实际较接近.应用中易操作。  相似文献   
3.
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的构造几何分析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复杂构造带内基于地震剖面进行了构造解析,搭建了中、东段的构造轮廓和构造组合样式,认为东段阜康断裂带主要表现为至地表的推覆逆掩。由于位移量大部分转移至地表,阜康断裂带的前陆部分无喜山期构造带;西段造山带内的挤压往前陆方向传递过程中以前列式不断释放其位移量,造成在纵向上呈现三排主要的断层相关褶皱带。根据正演平衡地质剖面制作技术对山前复杂构造区地震剖面反射波的构造识别进行了模拟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案例推理的地学应用背景和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案例推理 (CBR)研究 ,是人类认知的一种合理性模型 ,接近于人类认识、解决问题最原始的思维方式 ,具有在无法获取机理模型、确定规则或统计模型时 ,采用简单的历史相似性推理实现问题的定量求解和预测 ,成为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5.
应用拉格朗日插值法拟合鱼类体长与体重之间的函数关系 ,使用计算机VB语言进行编写程序 ,与常用的线性回归法、Ricker法进行比较 ,得出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Pn(x) =∑nk=0yklk(x)=∑nk=0(∏nj=0j≠kx-xjxk-xj)yk 。  相似文献   
6.
相山铀矿田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铀源分析是铀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在分析区域铀丰度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区域成矿物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时空演化,结合相山矿田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及岩、矿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对矿田铀源分析的指示,认为下寒武统地层为区域铀源层,相山火山盆地是区域成矿物质的"汇"区,岩浆及期后热液是铀的载体,即岩浆作用实现了铀从"源"到"汇"之间的物质转移.在岩浆演化过程中,铀向气液转移,为铀成矿提供了物质基础,岩浆期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也促使了基底片岩、流纹英安岩中的部分铀进入成矿溶液.  相似文献   
7.
武宁县花香林地处江西省北部山区,是泥石流多发区,先后于1958年6月和1998年6月爆发大型的泥石流,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通过收集大量相关资料及现场实地调查,在分析该泥石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泥石流的成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复杂的岩性及地质构造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来源,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强降雨是形成泥石流灾害的触发条件;强降雨、地震两者相叠加时,就可能爆发泥石流.提出了对泥石流防治对策相应的建议,对山地的防灾减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吐谷鲁群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在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乌尔禾-夏子街地区的野外地层露头观察、追索及钻孔资料分析研究,笔者认为,该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是一套以灰绿色砂岩和红色、棕红色泥岩组成的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内陆湖相碎屑沉积,发育浅水三角洲体系,主要由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相组成.吐谷鲁群碎屑岩的碎屑粒度由下而上可分为两个大的韵律旋回,即粗-细-粗-细,反映了水体扩展到萎缩再扩展的过程.有利铀成矿的砂岩层主要集中在两个韵律旋回的底部,形成于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决口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堤环境.  相似文献   
9.
川蔓草(Ruppia)是一种广泛分布在咸水、半咸水生境中的广义海草, 其形成的川蔓草床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然而, 对于其在中国境内的分布情况尚缺乏大范围的调查。基于此, 本研究于2016—2019年对中国辽宁-浙江沿海区域的川蔓草分布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探究了调查区域内川蔓草的生境分布类型, 及生态特征, 分析了川蔓草床的主要威胁, 并提出了对川蔓草床科学管理的建议。结果表明: 川蔓草在中国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天津市、河北省、辽宁省均有分布; 分布面积超过2 100 ha; 该区域内分布的川蔓草物种均为中国川蔓草, 主要分布生境包括咸水养殖池塘、咸水沟渠(池塘)、盐场、瀉湖(湖泊)、潮间带(围堰)5类; 人类活动影响(人工清捞、施药、河道工程等)与极端气候事件(极端干旱事件)都会导致川蔓草床退化, 但大部分川蔓草床可以依靠沉积物中的种子库在环境适宜时进行种群恢复; 不同生境中的川蔓草种群特征差异较大, 因此, 对不同生境中的川蔓草应制定差异性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s) in the sou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for the past 160 ka using the Uk37 paleothermometer from the core MD01-2392.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glacial times (MISs 6 and 2) and interglacial times (MISs 5.5 and 1) are 2.2~2.5 ℃. Younger Dryas event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was documented in both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δ18O and SST records. After MIS 5.5, SSTs displayed a progressive cooling from 28.6 to 24.5 ℃, culminating at the LGM. During this gradual cooling period, warm events such as MISs 5.3, 5.1 and 3 were also clearly documented. By comparison of SST between the study core and Core 17954, a pattern of low or no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and high meridional SST gradients during the glacial periods was exhibited. This pattern indicates the much stronger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at the glacial than at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Spectral analysis gives two prominent cycles: 41 and 23 ka, with the former more pronounced, suggesting that SSTs in the southern SCS varied in concert with high-latitude processes through the connection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