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济南市某大型深基坑工程为依托,通过FLAC3D对深基坑工程不同施工阶段的变形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桩锚支护深基坑,地表最大竖向变行产生在距离基坑边缘10 m位置处,且最大竖向变形量为46.16 mm;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桩顶冠梁位置处,最大水平位移为53.45 mm,是基坑支护最薄弱环节,基坑呈现三角形状向内侧滑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的适应变迁与辐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胜前 《第四纪研究》2006,26(4):522-533
晚更新世是现代人在全球建立全面的生态优势的时期。中国北方有比较丰富的发现,但现有的材料和研究没有能够回答人类此时的生计状态、适应模式和环境联系。文章从行为重建和生态学的角度考察,将中国北方晚更新世的人类适应置于欧亚大陆整体人类演化框架中来考虑,重新审查已有的发现,提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骨角工具、装饰品和更精制的石器组合为代表的早段(EUP)和以细石叶工艺为代表的晚段(LUP);并确定中国北方晚更新世人类适应至少经历两次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存在至少4种适应模式;而且其地域化的特征是从早到晚加强。人类的适应辐射则主要表现于人口的扩张,特别是向极端环境的殖民,技术模式的迅速转换和地域化特征的加强。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北部湾地区海砂填料的动力特性,采用高级动态三轴测试系统开展循环荷载下的动三轴试验,研究不同围压及不同动应力幅值对海砂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轴向累计应变随围压增加而减小,围压150 kPa时振次10 000后应变仅为3%;随着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轴向累积应变随之增大,且达到破坏标准的时间越短。动弹性模量随着动应力幅值和围压的增加而增大,不同围压下动弹性模量随动应变的增加出现先骤减再略减后稳定的发展趋势,εd>0.3%后开始趋于稳定;不同动应力幅值下动弹性模量出现先增后减直至稳定的趋势,其中动应力幅值对动弹性模量有明显的影响,围压影响相对较小。孔压比随动应力幅值增加而减小,随围压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4.
皖浙赣断裂带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往文献中及众多研究者所指的“皖浙赣断裂带”实际上包括了不同时代形成的、方向有变化的多组规模巨大的区域性断裂带;最早的断裂带形成于新元古代,最晚的形成于晚中生代。在地壳演化过程中,随着构造应力场的变化,不同时代的断裂带方向变化较大,新元古代晋宁期为北东向,早古生代加里东期为近东西向—北东东向,晚中生代为北北东向;每一期断裂带都有它们自己的大地构造背景和指示意义。文中认为,不同阶段形成的断裂带不能混为一谈。新元古代晋宁期的北东向断裂带南段基本上以赣东北蛇绿混杂岩带为代表,向北东延至皖南伏川断裂带,具有板块(或地体)边界断裂的性质;加里东期以近东西向祁门—歙县断裂带为代表,其西段被后期牵引成北东向,造成两侧的变质基底特征明显不同;二者均不属于皖浙赣断裂带的组成部分。而通常意义上所指的具有区域控岩控矿作用的皖浙赣断裂带,是晚中生代北北东向的赣东北—五城—歙县—绩溪—宁国断裂带,控制了侏罗—白垩纪红色盆地及燕山期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是一条具有控矿作用的重要的构造岩浆岩带。  相似文献   
5.
随着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地籍、房产等传统测绘类项目普遍面临着精度要求高(点位、边长中误差一般都要求5 cm以内)外业成本投入大、周期长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保证成果质量、提高产能作为出发点,采用倾斜摄影技术对邹城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房地一体测绘项目开展了一系列探索试验.针对成果中误差5 cm及整体精度的均衡性难把控等一系列问题,运用摄影测量与遥感的测绘理论体系,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对邹城市驿山镇中的稻洼村、涝滩村开展试验,试验精度较好且优于传统测绘方法.为了验证该技术方法的稳定性,在随后的作业村庄中随机抽检并检查精度.检核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技术流程的作业精度与试验村精度一致.  相似文献   
6.
铜陵Cu-Au(Ag)成矿区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和亚系统的识别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文章讨论了铜陵Cu-Au(Ag)成矿区岩浆-流体-成矿系统和亚系统的识别标志,划分出9个亚系统,其中的5个为已知的中型以上矿床的分布地段,4个为该文预测的可能找到中型以上矿床的亚系统。在此基础上概略地识别出8个长江中下游铜陵铁成矿带的岩浆-流体-成矿系统,提出火成岩构造组合的类型和性质制约矿床(田)内优势矿种的发育,壳镀岩浆房和壳内岩浆房分别控制系统和亚系统的形成及其分布,提出对系统、亚系统进一步研究的建议:识别、结构、成因、定位、预测。  相似文献   
7.
对已有的地图信息量测量法进行介绍,针对已有的专题信息量测量方法单方面关注符号类型数量或拓扑邻接性,缺乏对影响专题信息量主要因素的分析提取的问题,分析提出影响专题信息的主要因素——符号类型数量、混合度和每种类型占比,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拓扑中心符号的专题信息量测量法、基于全局的专题信息量测量法和基于特征的专题信息测量法。实验表明,以上改进方法对地图符号专题信息量的计算结果更加有效,能够更好地符合人的空间认知特性。  相似文献   
8.
9.
10.
Zhang  Xu  Liu  Bo  Chen  Shengqian  Fu  Zhenhao  Xie  Tingting  Chen  Fahu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2022,65(7):1353-1367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 Paleoclimate reconstructions show that the arid Central Asia (ACA) is characterized by a wetting trend from the mid-Holocene (MH) to the Preindustrial period (P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