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叙述了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开展地理环境信息系统研究中建立的制图软件。按其功能可区分下列程序:1)绘图基本操作程序,2)地图符号、数字和文字程序,3)曲线光滑程序,4)面状晕线程序,5)网格数据类型边界输出程序,6)等值线程序,7)透视立体图程序。文中简要地阐述了设计这些软件的原理、算法、功能和应用。通过附有的试验样图说明使用这些制图软件可制作各种类型的专题地图——符号地图、线画要素地图、统计地图、等值线图、类型地图及立体图等。  相似文献   
2.
在制图自动化系统中,要使机器自动地执行地图制作的各个环节,必须使用程序控制。一旦把程序和数据输入机器并启动后,机器就会自动地进行下去,其速度完全由电子元件和机器构造决定,对高速电子计算机达到每秒数千万次之惊人的地步,这是对人的智力功能延伸出现的一个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3.
4.
本文在编写《中国近代地图志》天文图篇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天学家在创立“浑天说”,制造观象仪,实施天文观测和天文大地测量,制作天文图等方面的杰出成就。始于战国时期“石申夫”编制的第一个恒星表,汉代“张衡”创建的“浑天说”和世界第一台“浑天仪”,唐代“张遂”首次完成全国13个点的天文大地测量;元代郭守敬完成27个点的纬度“四海测验”与“水准测量”等,以及迄今发现的《战国前随县曾侯乙墓漆箱盖天文图》、《西汉壁画墓四象二十八宿星图》、《敦煌星图》、《苏州石刻天文图》、《过洋牵星图》、《恒星屏障图》和《赤道南北两侧总星图》等均为同时代世界首创古天文图,并以科学的天文图制作方法,展示出中国古地图大家庭中的佼佼者风范,在中国传统地图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制图自动化的数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动化制图可以看成实现计算机模拟的过程。实质上是由程序设计人员按照地图设计的要求选择的数学方法,由计算机完成对原始信息的运算处理,并通过程序控制,按排自动绘图机笔的移动,来实现图形的自动输出。因此,实现自动制图,必须建立精确描述地图内容和制作过程的数学逻辑方法,这是程序设计的前提。数学方法的精度和适用性直接影响自动制图的质量。对制图对象的分布特征和制图过程的各个环节的数学描述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通常必须依据人们对制图对象规律的认识和制图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反映制图对象数量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和具体算法,来描述其规律,并且不断地在运用这些数学法则和理论公式的实践过程中,加以改进和完善,逐渐形成一整套符合客观实际的公式和算法,被称为地图的“数学模式”。目前,关于用数学方法研究的制图模式,我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一步认识中国古地图的文化价值及其对中华古文明的贡献,该文对照中华古文化划分的7个历史时期,解读了不同时期代表性古地图的文化特色与成就,初步发现"原始聚落图"与"狩猎路线图"记录了"夏商周"古文化雏形时期人类活动状态;"疆域图"与"墓穴图"表达了"春秋战国"文化奠基时期统治者关注重点;"驻军图""三维地形图"与"商业图"等,象征着"秦汉"中央集权文化时期频繁战事需求;进入"三国两晋南北朝"细腻文化时期,土地管理精准化开创了古地图科学,并完成了"地形方长图"等科学古地图;域外地图(西域与亚洲)与疆域政区图,标志着"隋唐"鼎盛时期中外文化交往成就,以及强化领土与政区管理需求;基于"制图七法"守令图,以及石刻图、印刷图的出现,标志了"宋元"灿烂文化时期古地图创新成就;享誉世界古代航海图、海防图,以及经纬度世界地图与内府舆图等,标志着"明清"多元文化推动的中国古地图走向近代地图之进步。总之,中国古地图属于古文化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则相互促进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7.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和电脑制图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电脑地图和传统地图之间的价格性能比已经逐步发生了变化,一方面编制和出版传统的纸介质地图所需投资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电脑制图系统的价格将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单元数据库是将全国2300个以上的县和县以上的行政区划的编码和分布位置进行存储、管理并提供应用它的一组程序。本文对数据库的建立方法和应用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刘岳  梁启章 《地理研究》1982,1(3):66-74
在当前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中,对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分析研究愈来愈显得重要。与此相适应,用于地理环境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制图的各种空间信息系统相继建立,为快速、科学地分析研究地理环境提供了先进的手段和方法。地理信息分析与制图系统是可为多种区域地理分析与规划服务的一种通用系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地图遗产与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章  齐清文  姜莉莉  张岸  梁迅 《地理学报》2016,71(10):1833-1848
中国古地图学创于公元三世纪《西晋·裴秀传》提出的“制图之体有六焉”,被西方誉为中国地图学之父的裴秀(西晋司空),领衔制作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和《地形方丈图》(公元224-271年)。其后的1600年间,先后完成了一批著名的中国古地图,例如南朝大臣谢庄领衔完成的”木方丈图”(公元502-557年)、隋炀帝命学者崔绩(550-618年)撰《区宇图志》(公元581-600年)、唐朝宰相贾耽领衔绘制《海内华夷图》(公元730-805年)、北宋科学家沈括领衔绘制《守令图》(公元1031-1095年)、南宋礼部尚书黄裳绘制《苏州石刻天文图》原图(公元1190年)、元代玄教宗师朱思本制作《舆地图》(公元1273-1333年)、明代航海家郑和领衔完成《郑和航海图》与地理学家罗洪先领衔制作《广舆图》(公元1504-1564年)、明代天文学家徐光启等完成的《恒星屏障图》、清代高邮知州魏源受林则徐委托编撰《海国图志》(公元1842-1852年)等,继承与发展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地图学,即使西方经纬度制图技术于公元1584-1600年前后传至中国,启动了中西地图融合发展,中西两种制图理论和方法并行地使用了400余年。闻名中外的中国古地图,包括古天文图、世界图、中国图、航海图、区域图、水利图、军事图、风景名胜图、历史图、教育图等,迄今仍被国内外著名藏图机构分散地保存着,构成了世界古地图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珍贵的文化价值,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挖掘和利用。本文最后初步地探讨了中国古地图的稀有价值、应用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