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靖国 《地图》2014,(1):128-129
我们常常混淆“古地图”与“历史地图”这两个概念,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含义。简而言之,“古地图”是古代人绘制的地图;“历史地图”则是现代人绘制的表现历史时期地理状况的地图,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就属于此类。这两类地图并非截然不同,也有交集。古人绘制的前代地图,相对于今天来说,属于古地图,但对于绘制者的时代而言,也可以划到历史地图的范畴。  相似文献   
2.
孙靖国 《地图》2014,(2):130-131
清朝入关以后,经过多年战争,将明朝的全部疆域纳入清朝的统治之下.在此基础上,清朝前几任君主一直向四方用兵,平定各个割据政权,到清代中期,中国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的统一国家,获得了空前的统一与稳定.在疆域拓展的同时,清朝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位君主在欧洲传教士的协助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地测量,并绘制出康熙《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皇舆图》、《乾隆内府舆图》等地图.  相似文献   
3.
东亚地区的中国和朝鲜山水相连,地域邻近,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关系,朝鲜和中国的宗藩关系基本贯穿于明清两代. 在明清两代,中国与朝鲜之间频繁遣使.根据学者统计,明代277年中,朝鲜使臣出使中国共1252行次,平均每年出使4.6行次.明朝使臣出使朝鲜王朝共1 53个行次,平均每年0.6个行次.清代,两国的遣使行次也相当多.  相似文献   
4.
湖北位于长江中游,地势三面环山,中南部为宽阔的江汉平原.长江从中国地形第二级阶梯的群山峡谷中穿过后,接纳着汉水和洞庭湖,由西而东横贯湖北大地,与汉水一起造就了江汉平原的沃壤,在这早塑造了星罗棋布的湖沼河流. 江汉平原的水热资源充足,拥有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江汉平原的降水量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汛期雨量剧增,加上江汉平原地势低洼,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历史上的水患严重.  相似文献   
5.
孙靖国 《地图》2014,(5):130-131
清廷入关以后,为防止张煌言、郑成功等活动于东南沿海的明朝残余势力的威胁,沿用了明制,在东南沿海建立水师,迅速构建起海防体系.在晚清时期仿效西方列强建立近代海军之前,中国从渤海到北部湾的漫长海疆,都处于传统水师海防体系的管辖之下.保留至今的海防地图,是我们了解清前期海防情况的鲜活资料.  相似文献   
6.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幅彩色地图,其名为《封舟出洋顺风针路图》.这张地图用黄色表现低平的陆地,用蓝色表现耸立的山峰和岛屿,描绘了由福州罗星塔(在今福州马尾港)出航,依次经过东沙岛、鸡笼山(今台湾省基隆港)、钓鱼台(即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姑米山等,最终到达琉球那霸港,并由那霸返回福州的航程.  相似文献   
7.
倭寇之患,几乎贯穿明朝始终.为平息倭患,明朝先后派遣重臣赴东南沿海主持抗倭军政.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研究海防的重要性,于是一批海防图籍纷纷问世.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广泛的,当属郑若曾编著的《筹海图编》. 郑若曾(1503-1570年),字伯鲁,号开阳,南直隶昆山(今属江苏)人.他夙承家学,自幼以天下为己任,凡天文地理、山经海籍靡不周览,曾先后师从魏校、湛若水、王守仁等名儒.他的家乡昆山,正是倭寇侵扰的重灾区,为总结御倭方略,他编纂《沿海图》12幅,受到普遍重视.随着倭患日益严重,郑若曾毅然应聘为总督胡宗宪的幕僚.《筹海图编》就是他在胡宗宪幕府时期所编绘,其用意就在于总结历代抗倭的经验教训,为当前及后世的御倭与海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明朝建立以后,面临着蒙古政权的强大威胁,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就陆续着手在北部边境驻扎重兵,设置边镇,修建长城和城堡.到明朝末年,在山西北部的大同镇(地域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大同、朔州二市),就耸立着72座大大小小的城堡. 与明朝不同,清朝入关前,已把漠南蒙古收归自己统治之下,长城地带也不再是剑拔弩张的对敌第一线.正因为此,清朝入关之后,开始裁撤长城地带的军堡.《整饬大同左卫兵备道造完所属各城堡图说》(下文简称《各城堡图说》)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制作的.  相似文献   
9.
有明一代,中国始终面临着"北虏南倭"的边疆问题.在北方,强大的蒙古游牧势力频频入犯"九边"地区,甚至威胁京师;在东南沿海地区,倭寇连番侵扰,造成沿海州县人民生命与财产的重大损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日本南北朝战争平息,失败一方的败将和溃兵开始对中国和朝鲜沿岸进行掠夺.明朝中期,日本进入战国时期,诸侯纷纷支持武士、浪人和商人侵扰中国沿海地区.这股风潮在嘉靖年间达到了高潮,倭寇大规模入侵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攻城破县,使当地损失惨重.  相似文献   
10.
孙靖国 《地图》2012,(5):130-131
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内陆导向的国家,"缺乏海洋视野"常被认为是中国在近代未能成功转型的重要原因。但实际上,中国在几千年来从未停止过对周边海域的探索和开发,沿海地区的民众在长期的航海贸易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东亚、东南亚海域的潮汐、洋流、岛屿、礁滩以及沿岸各地的山川、港口、城邑、补给情况有着深入的了解。随着历史的变迁,走海商贾们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