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0篇
自然地理   1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缘经济关系测度与分析的理论方法探讨--以云南省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地缘经济学的发展进程和研究内容,提出以保护国家利益增强综合国力为主要研究目的的地缘经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不同级别区域经济合作策略的制定。然后在探究了地缘经济关系涵义的前提下,设计了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度体系,并用该方法对云南省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数量测度和类型判别,进而对该省地缘经济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不同人口需要而进行的人类活动对“三江并流”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地作用机制。这一作用机制一方面对“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保护构成了威胁,但另一方面,通过人口生态生产,实现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和分布的生态化,改进人类活动,也可优化“三江并流”区的地理环境,保护“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实现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尼泊尔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和印度包围之中,由于历史原因,其经济、政治、军事等长期受到制约。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印近年来领土和国际政治问题的冲突与分歧,尼泊尔正在成为中印新的角力场。本文首先通过构建地缘影响力模型进行演变格局分析与趋势预测,并加入世界环境和区域环境两方面影响因素,运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预测中、尼、印三国未来战略行动方向。综合以上分析发现:1)2000年—2016年,中国对尼泊尔地缘影响力较于印度对于尼泊尔地缘影响力上升趋势明显,预计在2022年至2023年中、印对尼泊尔地缘影响力达到平衡。2)硬实力是中国对尼泊尔地缘影响力上升的关键因素;软实力和交流互动力是未来中国增强在尼泊尔地缘影响力的发展因素;地理环境是中国对尼泊尔地缘影响力发展的制约因素。3)未来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性合作战略,印度形成对中国遏制性防范战略,尼泊尔维持被动性中印平衡战略。  相似文献   
4.
当前缅北冲突与中缅边界管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国地缘政治博弈的重心逐渐转移到亚太地区,缅甸因其特殊的地缘区位而成为大国地缘政治战略的交汇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中缅"人字形"经济走廊等在缅甸不断推进,同时域外大国势力介入缅北地区,缅甸国内局势更加复杂,致使缅北冲突不断激化升级。2015年2月之前,缅甸政府军主动进攻缅北各民族武装组织,现阶段,缅北冲突发生了重大逆转,"缅北联军"开始主动突袭政府军。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分析法等方法分析缅北冲突原因以及中国扮演的角色,进一步提出缅北冲突对中缅双边关系、跨境贸易、边境安全以及边界管控带来新的挑战,并发现缅北冲突暂时不会对中缅边境地区带来较大的安全影响,但随着冲突的加剧,毒品、走私、跨境犯罪、恐怖袭击等问题将是影响中缅边境安全的潜在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边界管控措施,为国家和边境地方政府做好边界管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同为地缘战略,陆权论没能阻止英国衰落,海权论却让美国走向了繁荣。同样是美国的围堵地缘战略,却造就了苏联解体和中国逆境崛起的不同效果。结合主体间性和历史分析,发现相同地缘战略其实施效果之所以不同,除了地缘战略实施效果所具有的客观性之外,还因为在地缘战略实施中博弈主体"自我"与"他者"所具有的内部差异。这种差异使地缘战略竞争者之间产生不同的认知和互动,而认知和互动是地缘战略实施是否有效的关键,因此地缘战略实施效果表现出鲜明的主体间性。文章以主体间性为视角,以美国围堵中苏的地缘战略为例,通过梳理二战后美国对中苏的围堵地缘战略和实施效果差异,验证了地缘战略实施效果的主体间性,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中国地缘战略抉择提出几点建议。第一,正确认识到地缘战略实施效果的客观性与主体间性;第二,要保持中国军力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第三,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第四,正确认识中国周边国家对中国和平崛起的意义;第五,要稳定内部,维护国家安全,避免国家内部发生动荡。  相似文献   
6.
胡志丁  张喆  赵路平 《地理学报》2023,78(1):198-213
地缘环境研究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地缘政治研究的重点方向,汇聚了国内地缘政治研究力量,推动了国内地缘政治学科的复兴。本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地缘政治、地缘环境相关研究最新发展和趋势的基础上,集中探讨了地缘环境研究的理念、议程与路径。地缘环境研究理念是以多元地缘体间互动实践为中心,将地缘环境理解为多元地缘体互动实践的“信息”或称决策信息集,也是多元地缘体互动的结果。因此,地缘体行动决策既有在完备信息下的决策,也有在不完备信息下的决策,甚至还有在不能甄别信息真假情况下的决策。在此新理念下,地缘环境研究大致包括地缘环境要素解析(本底、关联、结构3类要素)、地缘环境时空过程与机制表达和地缘环境支撑体系设计三大研究议程。为了整合不同领域、不同尺度和多元行为体,论文以缅北冲突为例展现了地缘环境研究的三大路径,即跨领域互动、跨尺度耦合和多元地缘体博弈。在当今百年变局的复杂形势下,明晰地缘环境研究的理念、议程与路径,对准确、科学分析当前复杂局势和提出中国应对策略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批判地缘政治学视角解读经典地缘政治理论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大国间的争霸与兴衰更替,无不受地缘法则的支配。地理学者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准确把握国家利益之所在,抓住机遇为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但是,缺乏对地缘政治学的历史和哲学的批判将不能准确理解和有效实践地缘政治理论。本文简要介绍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总结了批判地缘政治学的3个特点,据此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解读。为了简化解读过程,首先提出了一个解读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分析框架;其次根据这个分析框架重点解读了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最后对4个经典地缘政治理论进行了批判性总结。通过批判性解读,得出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既有科学性一面,也有假说性和理念性的一面。经典地缘政治理论构建是基于国际地缘格局、国家利益空间分布、国家间空间冲突而构建的,并展现了理论建构者的身份,体现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历史性、社会性、情境性和地理知识—权力结构。  相似文献   
8.
南海问题的大周边地缘环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南海的西沙、南沙等历来是中国的领土,但如今海洋国土存在重大争议,南海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复杂、最紧张的水域之一,南海周边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缘环境也越来越为复杂。本文以南海问题为切入点,基于南海地理区位中的要素联系对南海周边国家的地缘环境进行探讨。结果得出:南海问题是涉及多元利益和跨国机构关联的复杂问题,南海周边是一个包含域内争端国家、域外干涉国家和具有复杂组织机构关联的"大"周边,南海周边地缘环境是超出地理毗邻的"大"地缘环境,中国南海的维权维稳势必要在域内双边地缘环境、域外多边地缘环境、国际多元多边地缘环境等构成的大周边地缘环境下做出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9.
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地缘战略:国家周边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批判地缘政治学的兴起,围绕古典地缘战略理论的争论一度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是激起有关“一带一路”是否是中国当前全球地缘战略的讨论。2019年新冠疫情叠加中美大脱钩使得中国适时调整和制定符合当前整体地缘环境态势的地缘战略迫在眉睫,这关系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民族复兴能否实现。本文借鉴哲学中的主体间性概念重新解读了古典的地缘战略理论。在归纳总结古典地缘战略理论所具有的固有特征后,反驳了“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地缘战略的观点。借用古典地缘战略隐含的构建方式,在分析全球地缘环境、中美地缘关系和中国地缘环境后,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前中国的地缘战略——国家周边论。但是,我们应该承认,无论对中国还是对美国而言,继续围绕中国周边地区的对抗甚至全球尺度的冲突对于双方甚至全球都是不利的。中美必须走出过去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强国必霸的主体间性的共识,在对话、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中美互动实践的良性循环,以此结束当今世界的种种冲突,走向和平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胡志丁  黄艺丹  张喆 《热带地理》2023,(6):1146-1159
在借鉴哈特向对国家内部向心力-离心力思想的基础上,以地缘环境评估框架为指导,从影响世界上不同地缘政治区聚合-分离情况的要素进行考量,搭建了具有全球普遍适用性的国家及地缘政治区2个尺度的聚合-分离指数评价体系,以期从国家和地缘政治区2个尺度定量衡量向心凝聚或离心分裂的倾向,并以东南亚区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东南亚地区整体的向心凝聚力较高,但随年际变化呈现跌宕下行的态势;2)老挝、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缅甸聚合-分离指数较高,为强聚合型国家;越南、文莱、菲律宾3国的聚合倾向较低,为弱聚合型国家;而东帝汶长期处于与东南亚地区游离的状态,属于弱分离型国家。总体上,东南亚呈现大多数国家聚合且数值较为接近、少部分国家出现断层型分离趋势的特征,属聚合-分离兼备型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