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西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温军 《地理研究》2000,19(2):202-208
西藏是中国自然资源最富集地区之一,但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至今仍相当落后。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摆脱贫困落后、走向持续繁荣,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走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产业的资源化、特色化、社会化与生态化。既要注重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多元化综合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筑高原特色产业;又要推动各民族人民普遍参与共同繁荣,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保高原独特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合理开发利用丰富资源,加快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南北跨度大,含煤地层水动力区域分布规律不明。基于含煤地层含水层分布及孔渗条件、煤层气
井产水量、产出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煤层甲烷浓度等的分析,探讨了区内煤层气生成和富集的水动力条件控制作用。结
果显示,砂岩含水层北部较南部发育,北部孔渗条件好于南部;太原组灰岩含水层在三交-吉县地区最为发育,导致山西
组煤层含气量高于太原组;煤层气井产水量及产出水钙、镁离子含量北部高于南部,煤层含气量与矿化度呈正相关关系。
分析认为,该区含煤地层水动力条件在北部较南部活跃,北部地区的山西组水动力强于太原组,三交-吉县地区太原组水
动力强于山西组 ;在保德以南的中- 高煤阶区,地下水弱径流-滞留带有利于煤层气富集 ;在保德及其以北的中-低煤阶区,
较活跃的水动力条件和良好的封盖条件为次生生物气的生成和富集提供了关键条件。  相似文献   

3.
青海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永平  温军 《干旱区地理》2000,23(2):97-103
本文运用农业生态气候模型,依据青海56个气象台站多年平均的气候资料,2对青海农业生态气候的资源潜力、匹配状况和利用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在总体上得出了农业生态气候资源东高西低的地域分异特征;然后通过对多年逐月平均效能指数的模糊聚类,划分不业生态气候资源的4个类型及5个亚型并进行了相应评价,从而为开发利用农业生态气候资源奠定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温军 《自然资源》1997,(6):74-79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旅游资源条件独天独厚。面对21世纪的西北少数民族旅游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关键在于顺应世界潮流,突出民族特色,发展旅游,开展多种特色旅游活动采取大力开拓旅游市场,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措施,就一定能踏上稳步发展的起之路。  相似文献   
5.
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结合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在对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粒度的分析基础上,结合黄河以及河套地区相关文献资料,探讨乌梁素海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演变过程。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黏土(<4 μm)平均含量28.7%、细粉砂(4~16 μm)平均含量34.4%、中粉砂(16~32 μm)平均含量17.3%、粗粉砂(32~64 μm)组分平均含量14.1%、砂质组分(>64 μm)含量整体较低,平均含量为5.5%。沉积物不同粒级范围颗粒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1965年左右(岩芯深度20 cm)乌梁素海沉积物组分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基于此,结合前期对湖泊沉积物中元素含量特征的分析,利用粒径-标准偏差方法,通过对比黄河泥沙以及流域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研究了约1965年前后两个时段的沉积物来源。尽管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黄河携带的泥沙以及河套平原灌溉退水携带的大量流域表土侵蚀物质,但同一物源组分在1965年前后这两个不同的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粒级特征。1965年之前,<19.95 μm的粒级组分反映了河套平原灌溉退水携带的流域表层侵蚀物质组分特征,而19.95~181.97 μm的粗颗粒组分反映了黄河径流携带的泥沙,后者决定了乌梁素海沉积物的粒级特征。1965年以来,这两种不同来源组分的粒级变细,灌溉退水携带的流域表土侵蚀物质(<5.71 μm组分)控制了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并与总排干入乌梁素海的水量变化、围湖建堤以及扬水站的修建等人类活动强度密切相关。总体来看,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的粒度组成受人类施加的影响已经超越了自然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