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16篇
  免费   801篇
  国内免费   754篇
测绘学   512篇
大气科学   794篇
地球物理   897篇
地质学   2105篇
海洋学   526篇
天文学   78篇
综合类   290篇
自然地理   469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154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180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44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174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129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53篇
  1995年   127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15篇
  1991年   98篇
  1990年   116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34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8篇
  1983年   26篇
  1982年   27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6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10篇
  1959年   7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22年1月,冰冻圈科学领域杰出科学家、国家特聘专家、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廷军教授与世长辞。曾与他一起合作、共事的诸多专家学者都为先生的离去而深切悲痛,中国冰冻圈科学界为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科研领军人才而扼腕叹息。张廷军教授曾任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地理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地理学本科教学委员会秘书长、气候与冰冻圈计划(CliC)科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2.
3.
4.
桩静载荷试验快速法与慢速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54根管桩静载荷试验快速法与慢速法对比试验研究,找出了在各级荷载作用下,快速法与慢速法沉降差异规律及快速法与慢速法分别得出的极限承载力差异规律;得出了将快速法静载试验下的沉降及单桩极限承载力修正成慢速法静载试验的沉降及单桩极限承载力的公式;提出了适应天津地区管桩的快速法静载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渤海湾海河口区是北京、天津二大城市工业及生活污水排放入海处,是一比较典型的海域。1972年以来曾对渤海湾进行过综合性的环境污染调查和研究,但由于受调查范围和项目的限制,对河口区特别是大沽口、北塘口区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研究甚少,尚不足以就有机污染对河口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作出科学判断。目前,有机污染已成为海河口区特别是其附近大城市的主要污染问题之一。本文以化学耗氧量(COD)、生物耗氧量(BOD5)、溶解氧(DO)等项目作为耗氧有机物污染程度评价的主要指标(还有氮、磷、本集另有专文讨论),对海河口区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及生态效应进行了调查研究,为有机污染评价提供数据并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SeaBat 9001S多波束系统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传统的单波束回声测深仪相比,多波束测深系统采用条带测量方式,可对水底进行全覆盖无遗漏扫测,在测量自动化、效率和精度方面都具有极大的优点。本文介绍了SeaBat9001S浅水型多波束及前视声纳系统在长江某水下抛石护底工程监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8.
中国近海月平均海面的变化及其原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本文所说的中国近海系指渤海,黄、东海西部和南海北部(为说明问题,在叙述过程中,也会涉及一些相邻海区).整个海区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比较显著,又有众多河流的注入,加之暖流黑潮主干及支流经过这里等原因,以致水文状况错综复杂.而月平均海面的变化,就是多种水文状况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据估计 ,深海有孔虫种的交替速率为2 %/Ma ,比新生代浅水底栖(5 %/Ma)或者浮游有孔虫(11 %/Ma)明显偏低。白垩纪—第三纪边界(65Ma)或附近的事件引发了陆地和浅水以及部分半远洋生物的灾难性绝灭 ,但是对深海底栖有孔虫的影响很小。大部分深海有孔虫绝灭(30 %~50 %的种消失了)出现于晚古新世冰后高温期(LPTM ,55Ma) ,它起因于贫氧、温暖的侵蚀性底层水以及同时发生的表层生产力的变化。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36~30Ma)和中中新世也发现了深海底栖有孔虫的种类交替增强有全球蔓延的趋势。对中…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