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81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从鲻鱼消化道分离的好气性异养细菌数量为(1.5×108±0.4×108~6.4×108±2.0×108)个/g,共分离220株细菌。其种群组成为弧菌、气单胞菌、不动细菌、假单胞菌、微球菌、黄杆菌、葡萄糖细菌、纤维单胞菌、节细菌和棒状杆菌。测定其生化特性,表明该类菌对有机质的分解能力比较强,这些特性有利于鱼类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并进一步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2.
翁牛特旗--库伦旗一带为西辽河平原周边的严重缺水区.通过分析研究区地下水形成的地质环境,认为降水量、地形地貌、岩性构造和地下水循环是造成研究区严重缺水的主要因素,地层岩性和新构造运动是影响地下水富集的决定性因素.指出要加强含水层的岩性和构造、基岩区的断裂性质和产状的研究,并提出在基岩区、低山丘陵区寻找构造裂隙水和断裂带脉状水是解决研究区严重缺水的较好途径.  相似文献   
3.
华北克拉通北缘晋冀内蒙交界地区有变质程度连续变化、从高压基性麻粒岩、麻粒岩到角闪岩相的变质岩系出露。它们的古变质压力由>1.4GPa(50km)变化到0.5GPa(15km);岩石类型从变辉长岩、中酸性正片麻岩到表壳岩变化;变质矿物组合由不含水的耐火组合变为富含云母和角闪石的组合;地球化学性质表现出从贫Si和Al、轻度亏损生热元素到具有正常的化学成分的连续变化;包裹体流体性质在轻度亏损生热元素的麻粒岩中均为CO2流体,而在麻粒岩相的表壳岩和角闪岩系中H2O流体逐渐增加。上述变质岩系剖面的组成和特点符合大陆下地壳的定义,可能代表了包括最下部地壳在内的华北地块太古宙克拉通型大陆下地壳。据此本文建立了我国第一条克拉通型大陆下地壳剖面,并讨论其地质意义以及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沥青铀矿中氧同位素测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培伦  张文华 《铀矿地质》1997,13(3):176-182,166
本文介绍了一种直接测定沥青铀矿中氧同位素的分析方法--五氟化溴法,实验分析和数据首次表明,铀氧化物中的氧同位素主要是富轻氧的。  相似文献   
5.
黄河上游径流预报的灰色拓扑方法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蓝永超  杨文华 《冰川冻土》1997,19(4):308-311
以龙羊峡水库年平均入库流量预报为例,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的建模方法,利用龙羊峡水库入库水量代表站唐乃亥水文站的实测径流资料,建立了一个GM(1,1)拓扑预测模型,用于黄河上游径流的长期预报,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uspended sediment and total dissolved solid (TDS) yield patterns between the glacial and non‐glacial catchments at the headwaters of Urumqi River, northwestern China,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a glacier catchment and an empty cirque catchment within the region, during three melting seasons from 2006 to 2008. These samples were analyzed to estimate suspended sediment and TDS concentrations, fluxes and erosion rates in the two adjoining catchments. There were remarked differences in suspended sediment and TDS yield patterns between the two catchments.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were controlled mainly by the sediment source, whereas TDS concentrations were primarily related to the hydrologic interaction with soil minerals. Generally, the glacial catchment had much higher suspended sediment and TDS yields, together with higher denudation rates, than the non‐glacial catchment. Overall, glacial catchment was mainly dominated by physical denudation process, whereas the non‐glacial catchment was jointly influenced by physical and chemical denudation processes. The observed differences in material delivery patterns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runoff source and the glacial processes. The melting periods of glacier and snow were typically the most important time for the suspended sediment and TDS yields. Meanwhile, episodic precipitation events could generate disproportionately large yields. Subglacial hydrology dynamics, glaciers pluck and grind processes could affect erodibility, and the large quantities of dust stored on the glacier surface provided additional sources for suspended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glacial catchment. These mechanisms imply that,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the catchment behaviour will be modified significantly in this region, in terms of material flux.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
8.
Wang  Long  Liu  Wenhua  Hu  Wei  Li  Wugang  Sun  De’an 《Natural Hazards》2021,105(2):2093-2116
Natural Hazards - Three-dimensional (3D) kinematic limit analysis of unsaturated hillslope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two-dimensional (2D) mechanism based on the...  相似文献   
9.
孙鸿烈  石玉林  李文华  封志明  江东 《地理学报》2020,75(12):2610-26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资源科学研究在自然资源考察的基础上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体系。本文系统总结中国资源科学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到资源科学综合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初期(20世纪50—60年代)、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与资源科学研究时期(20世纪70—80年代)、资源科学学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2000年)及现代资源科学迈向新发展时期(21世纪以来)等4个阶段,促进了中国自然资源的考察和开发利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对中国资源科学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当下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两个国家先进发展需求,资源科学研究要以史为鉴,推陈出新,不断丰富学科的新概念、新知识与新方法,促进资源科学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科学研究与生态系统管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学科以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为核心,通过研制生态系统观测和模拟分析的技术和方法,探索解决区域性/大尺度生态学问题的理论和方法,监测生态系统变化,认知生态系统变化规律,推动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地理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和生态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管理模式,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的生态建设、应对全球变化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中国华北平原农业区、南方红壤丘陵林业区、青藏高原农牧区以及黄土高原区等典型区域开展生态系统管理技术与模式的集成与创新研究,着力解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大生态学问题,推动区域生态系统管理领域的科技进步。围绕生态系统生态学学科前沿,着重在① 生态系统联网观测、模拟与信息管理,② 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功能,③ 生态系统空间格局与机制,④ 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⑤ 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系统服务等五大主要研究方向,系统开展生态系统生态学前沿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研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和国际生态学研究的科学前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