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育双壳类软体动物幼苗所需的饵料,是指池内培育阶段适合于幼虫和幼苗(壳长一般在1mm以下)的饵料。育苗成功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是否已经选择到这样的饵料。自40年代找到适宜的饵料生物以后,双壳类幼虫的培养才取得较明显的成效。以往利用过的一些饵料生物巳有文献系统记载。我国贻贝人工育苗是在分离与培养出扁藻以后才获得成功的。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以及适应各种不同情况的需要,采用的饵料种类越来越多样化。从生产性育苗特别是多茬育苗考虑,必须因地制宜地筛选出一定种数的饵料,以便在不同培养条件下有机动选择的余地。同一时还应找出适宜的投饵数量,以求取得较好的育苗效果。为此目的,我们于1975-1978年结合生产性育苗的需要进行了一些饵料饲养实验。本文根据实验结果以及多年来生产性育苗的实践,对贻贝育苗的饵料问题进行总结,侧重于不同饵料的饲养效果比较。  相似文献   
2.
贻贝(Mytilus edulis L.)是一种冷水性双壳类软体动物,它在我国沿岸分布的南限是胶州湾,但仅见于港内码头及船底上,且数量不多。 1958年青岛市水产局、原青岛市海水养殖场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曾一起自大连和烟台移贻贝苗至青岛试养,次年养殖架上也曾有少量幼苗附着,但未能大量繁殖起来。1971年后胶南县海水养殖试验场及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等先后进行数十亩乃至数百亩移苗养殖,附苗量虽有所增长,但直至1974年仍缺乏生产意义。这种情况引起我们的思考:胶州湾贻贝苗源能否大量发展?它的限制因素是什么? 1972年至1973年,我们与烟台地区海水养殖试验场等单位曾对烟台沿岸贻贝苗源进行调查研究,确认当时烟台苗种产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附着基不足,其次是亲贝不足,据此试验成功了“废旧草绠采苗法”。之后,随着采苗器材的增加及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烟台芝罘湾已发展成为一个较好的苗场,通常可供万亩以上生产用苗。这个经验对我们开发胶州湾的苗源很有启发。 1975年胶南县在胶州湾大力推广“废旧草绠采苗法”,收割海带后保留废旧海带架两万台采贻贝苗, 1976年进一步扩大贻贝养殖面积,继续留绠采苗。我们在青岛市水产局及胶南县水产局等单位的协助下,于1975年9月及1976年8-9月,对胶州湾内及湾口(青岛前海)留绠采苗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些调查资料即为本文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本义认为现代术语的农林复合系统来源于生产实践,体现了农业与林业的有机结合、品种生态和经济的有机结合、产品多样化以及管理科学化4个方面相统一的特点。文章在分析三峡库区农林复合系统的类型结构基础上,提出了农林复合系统可以进行层次结构划分的观点。最后,以典型案例研究方法入手,对1种农林结构类型进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植物篱农林复合坡地系统,是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下实现坡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4.
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统计分析   总被引:60,自引:10,他引:6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0~ 2 0 0 0年北京地区大气能见度的统计分析表明 ,大气能见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冬、春、秋三季及全年日平均年际变化表现为 2 0世纪 90年代中期能见度较好 ,前期和末期能见度较差 ,2 0 0 0年能见度迅速好转 ;夏季能见度年际变化在 1997年以前与其他季节相反 ,1995年能见度最差。大气能见度与同期地面气象条件和主要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比较表明 ,春、夏、秋三季以空气湿度、PM10 和风速为主要影响因子 ,冬季以PM10 、SO2 、空气湿度和风速为主要影响因子。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和空气污染物浓度呈反相关 ,与风速的相关性较为复杂 (有时呈正相关 ,有时呈反相关 ) ;高湿度 (相对湿度 f≥ 80 % )、小风速 (地面风速u≤ 2m·s-1)和雾是造成低能见度的主要气象条件 ;污染物浓度对能见度的影响以冬季最为明显 ,秋季次之 ,夏季最差  相似文献   
5.
I.LandDegradationDistributionandItsCharacteristicsThefarmingpastoraltransitionalregioninsemiaridlandofnorthernChinaisthemosttypicalregionoflanddegradation,andalsotheregionwithextensivelydevelopingsandydesertification.TheextentisfromHorqinSandyLandinth…  相似文献   
6.
建德铜矿床的海底喷流沉积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德铜矿床是浙江西部多金属成矿带中一个引人瞩目的重要矿床。它产于中石炭统底部伴有火山岩、硅质岩和碧玉岩的白云岩中。整合块状矿体之下有一筒状矿化蚀变带。其成分以Cu>Zn>Pb为特征。根据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以及近年来研究所获得资料,认为该矿床属海底喷流沉积成因  相似文献   
7.
东北多年冻土退化及环境效应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陈珊珊  臧淑英  孙丽 《冰川冻土》2018,40(2):298-306
东北多年冻土属中高纬度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数据模型模拟表明,21世纪东北多年冻土区气温会持续上升,显著的变暖将导致多年冻土退化。东北多年冻土呈现自南向北的区域性退化趋势,多年冻土区南部表现为南界的北移、融区的扩大和多年冻土的消失,而北部表现为多年冻土下限的上移、活动层厚度增大及地温升高等。多年冻土的退化会导致寒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兴安落叶松占绝对优势的天然林带锐减,林带北移,沼泽湿地萎缩等。随着多年冻土的迅速退缩和变薄,原多年冻土中蕴藏的碳将释放出来,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的正反馈,加速变暖,并影响全球碳循环。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其热状态失稳而造成寒区基础设施损坏,并且影响冻土微生物、碳循环、寒区生态和水文等,而它们是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也将成为未来多年冻土研究的重点。而这些研究都需要长期的基础数据作支撑,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冻土参数监测网络,用模型厘清气候变化与多年冻土退化及其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9.
余树影 《现代测绘》2009,32(6):39-41
5·12汶川大地震,受灾地区破坏严重,为了及时地为灾区提供测绘服务保障,为满足灾区评估、重建规划等应急服务需要,实现"一县一图"供宏观分析、决策使用,我局利用航测遥感技术和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采用数字化软件简单、快速、可靠的方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并对相关的技术进行了实验和总结,为今后的影像地图的研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The urban heat island(UHI) effect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ublic health. Numerous studies have addre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HI and the increase in urban impervious surface area(ISA), but few of them have considered the impact of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ISA on UHI.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 may be affected not only by urban land cover, but also by neighboring land cover.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abundance and spatial association of ISAs on LST. Taking Harbin City, China as an example, the impact of ISA spatial association on LST measurements was examined. The abundance of ISAs and the LST measurements were derived from Landsat Thematic Mapper(TM) imagery of 2000 and 2010, and the spatial association patterns of ISAs were calculated using the local Moran’s I index. The impacts of ISA abundance and spatial association on LST were examined using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LST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associations with both ISA abundance and the Moran’s I index of ISAs, indicating that both the abundance and spatial clustering of ISAs contribute to elevated values of LST. It was also found that LST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clustering of high-ISA-percentage areas(i.e.,>50%) and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clustering of low-ISA-percentage areas(i.e.,<25%).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abundance of ISAs,their spatial associa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UH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