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146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235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 the context of tower measured radiation datasets.following the correction principle meeting a diagnostic equation in data quality control and in terms of a technique for model construction on data and AN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retrieval for BP correction of radiation measurements with rough errors available,a BP model is presented.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 developed model works well and is superior to a convenient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indicating its wide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
下击暴流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灾情调查,本文提供了一个证据较为充分、说服力较强的下击暴流实例,加深了人们对下击暴流的感性认识。实践证明,在观测密度(时间和空间上)远不能满足中小尺度分析要求、探测手段受到很大限制的情况下,用实地灾情调查和地面拍照的办法进行下击暴流这类中小尺度系统的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结合等压面上高度场及其气象要素矢量场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设计了一种能客观反映大气在等压面上的运行规律的可视化方法-表面场线映射,它在气象上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NCAR公用陆面模式(Community Land Model 3.0,CLM3.0)及普林斯顿大学1948—2001年1°×1°、3 h一次的全球大气近地面强迫资料,对中国地区1948-2001年的土壤温度进行了off-line模拟试验,通过对模拟结果和全国台站观测土壤温度资料的对比,评估了CLM3.0对中国区域不同层次土壤温度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能模拟出中国地区多年平均土壤温度的空间分布型,除部分地区模拟比观测偏高外,模式模拟的土壤温度普遍偏低;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出中国地区土壤温度的年际变化,对4月的模拟稍好于7月。对于划分的8个子区域,东部区域模拟好于其它各区,除高原一带外,表层的模拟均好于深层;模式基本能抓住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而且模拟出了7月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土壤温度显著降低这一趋势,但模拟的趋势比观测有所偏弱。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演化的影响是古气候学热点问题之一。青藏高原的热力和动力效应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其中高原对大气环流的阻碍作用被认为在亚洲冬季气候形成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过去的理论及重建研究大都强调青藏高原主体的贡献,忽略了高原边缘中小尺度地形的可能贡献。以青藏高原北边缘蒙古地形为例,现代大气流场显示蒙古地形对冬季对流层低层西风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本研究利用一个海气耦合模式评估了蒙古地形对亚洲冬季气候的影响及其同青藏高原主体的相对贡献。结果显示,蒙古高原地形对亚洲西风急流和东亚冬季风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蒙古高原存在时,东亚大槽加深,日本上空的西风急流增强,东亚冬季风环流也增强。该效应主要源自于亚洲大气热力结构的变化,对流层低层西风在蒙古地形的动力强迫下向北绕流,在下游产生强烈的北风异常,有利于极地冷空气南下。该温度冷平流最终导致西风急流和冬季风环流的响应。值得注意的是,青藏高原主体对西风急流和冬季风的贡献要明显弱于蒙古高原。该结果启示我们,传统认识的青藏高原动力效应可能被一定程度高估,亚洲各地形的动力效应不仅同其规模和高度有关,也与其所处位置有关,处于敏感区域的较小尺度地形同样会对亚洲气候形成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总结中蒙俄经济走廊产出的198个大型-超大型(或代表性)矿床的产出环境、地质特征和矿产类型,以及走廊腹地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找矿潜力认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可划分为中朝成矿段、乌拉尔-蒙古成矿段、西伯利亚成矿段和欧洲成矿段。其中,中朝和乌拉尔-蒙古成矿段以产出大型-超大型铜-金、银、铅锌和锡矿床为特征,欧洲段以镍-铜、铁、金和铅-锌矿床(点)为特征,西伯利亚成矿段则以富产镍-铜-铂族元素和铌多金属及金刚石矿床为特征。太古宙-新生代,该区不同构造单元经历了6次主要的构造演化及成矿时期,主要有前寒武纪的BIF型铁矿、加里东期的斑岩型铜-金、岩浆型钒钛磁铁矿和古老与侵入体有关的热液脉型金矿、华力西期的钨-锡多金属矿化、中生代金、银-铅-锌、钨锡等多金属的成矿大爆发、新生代岩浆热液矿床。走廊中东部优势矿种为铜、钼、金、银、铅-锌和金刚石,主攻矿床类型为斑岩型、热液脉型、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冲积型、海相火山岩型;西部优势矿种则为铁-铜、镍-铜、铅-锌,主攻矿床为IOCG型、斑岩型和热液脉型。  相似文献   
7.
An agar-degrading bacterium,designated as Pseudoalteromonas sp. NJ21,was isolated from an Antarctic sediment sample. The agarase gene a ga1161 from Pseudoalteromonas sp. NJ21 consisting of a 2 382-bp coding region was cloned. The gene encodes a 793-amino acids protein and was found to possess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Glyco_hydro_42 family. The recombinant agarase(r Aga1161) was overexpressed in Escherichia coli and purified as a fusion protein. Enzyme activit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optimum temperature and pH for the purified recombinant agarase were 30–40°C and 8.0,respectively. rAga1161 was found to maintain as much as 80% of its maximum activity at 10°C,which is typical of a coldadapted enzyme. The pattern of agar hydro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enzyme is an β-agarase,producing neoagarobiose(NA2) as the final main product. Furthermore,this work is the first proof of an agarolytic activity in Antarctic bacteria and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e potential for the Antarctic agarase as a catalyst in medicine,food and cosmetic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8.
1971-2010年三江源地区干湿状况变化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1971-2010年地面观测气象数据,计算了三江源地区湿润指数。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偏相关系数,对近40 a三江源地区干湿状况变化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干湿状况的变化在其北部与南部、东部与西部间存在明显反相位变化特征。北部和东部的部分区域分别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后表现出气候湿润化趋势,其余大部地区的持续干旱化趋势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中南部与西部变干趋势显著,其湿润指数线性趋势率达到-8%/10 a。虽然三江源地区干湿状况主要决定于降水量和相对湿度的变化,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气温的显著上升,使得气温也成为关键的影响因子之一,即使在降水明显增加的背景下,也引起三江源主体区域湿润指数的明显下降。气候变暖情景下,北部和东部地区在近十几年暖湿化趋势明显,其余大部地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暖干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根据山东省24个风电场2013年全年每15 min的风电输出功率实测数据以及相应的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气象预测数据和FNL(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区域大规模风电爬坡现象与大尺度天气系统演变的联系。结果显示,大尺度天气系统,特别是阻塞高压系统,是诱发山东地区大规模风电爬坡的重要因素;爬坡事件的预测应当考虑天气演变的因素。进一步结合旋转门(The Swinging Door,TSD)算法重新讨论了爬坡事件的定义与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爬坡事件的特征及其可预报性;并指出风电功率上报、考核制度应当重点考虑爬坡时间段的预测水平,以提高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上海地区地铁隧道一般位于第④层淤泥质黏土层中,在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隧道周围土体变形引起隧道轴线沉降,有些区段隧道轴线沉降量已超过20cm,引起了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本文以上海第④层原状淤泥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循环三轴试验,模拟地铁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荷载,研究荷载作用下上海淤泥质黏土的累积应变、孔隙水压力及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