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8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77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Hydrophobic contaminants, such a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readily adsorb to organic matter.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mportance of the quality of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for the uptake, biotransformation and toxicity of the PAH, fluoranthene (Flu), in the infaunal brittle star Amphiura filiformis. Brittle stars were exposed to a base sediment covered by a 2 cm Flu-spiked top layer (30 microg Flu/g dry wt. sed.), enriched to the same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with either refractory or labile organic matter. The labile carbon source was concentrated green flagellate: Tetraselmis spp. The refractory carbon source was lignin from a paper mill. Tissue concentrations of Flu both in disk and arm-fractions were determined as total Flu, parent Flu (i.e. untransformed), aqueous Flu-metabolites, polar Flu-metabolites and tissue residue Flu (i.e. unextractable).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sediment particle ingestion is a pathway by which Flu can enter benthic food webs. Flu toxicity (measured as arm-regeneration), but not net accumulation, was dependent on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of the ingested sediment particles. Flu bioaccumulation could not be attributed solely to equilibrium partitioning between organism lipid content and organic content of the sediment. Biotransformation of Flu by brittle stars was very limited and unaffected by organic matter quality. A. filiformis contributed to the downward transport of Flu from the surface sediment to the burrow lining. The limited breakdown of parent Flu by brittle stars and/or microorganisms was relatively higher in burrows compared to surface sediment, and highest in the presence of labile organic matter. Tissue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r in disk than in arms, but the proportion of metabolic products relative to parent Flu was higher in arms than in the disk fraction. We estimate that the yearly mobilization of sediment-associated Flu by arm-regeneration in A. filiformis is in the range of 3.8-29.4 microg total Flu eq. m(-2) year(-1) at a sediment concentration of 30 microg Flu/g dry wt. sed.  相似文献   
3.
4.
台湾的弧陆碰撞研究及其地层沉积构造研究年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台湾及其邻近地区典型板块构造弧陆碰撞运动的研究历史沿革与代表性观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将1977年颜沧波有关台湾及其邻近地区典型板块构造弧陆碰撞运动研究的观点与30年后黄奇瑜教授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性介绍;同时介绍了反映台湾及其邻近地区典型板块构造弧陆碰撞运动的地层沉积构造综合研究年表。  相似文献   
5.
地层学的发展推动油气地质理论研究的进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地层学经历了彻底的变革,逐渐由“相模式”、“沉积体系”、“地震地层学”发展到目前的“层序地层学”,形成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事件地层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文章围绕层序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方法及理论体系,与含油气系统相关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利用R/VMauriceEwing(EW9907/8)的美日联合三维地震调查于1999年6~8月在南海增生棱柱体西部完成 ,一年后完成了三维分析。但也收集了二维资料 ,显示了详细的BSR分布及清晰的地质构造图象 ,尤其在巨大的上冲带解释了前人未解决的深部构造。这就使得讨论地质构造与BSR形成过程的相关关系成为可能。调查区BSR的分布完全取决于地形和地质构造 ,尤其是杂乱层序上冲带(其对增生棱柱体的形成给予了有益贡献)的BSR深度变化明显。BSR的深度向海增加 ,直至巨型上冲带斜坡坡脚(由海底0.4~0.8…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关于西沙群岛晚第三纪生物礁研究的新成果:发现了9属43种造礁钙藻,建立了它们的演变系列,描述了它们的造礁作用:探讨了礁白云岩成团。发现了一批微体古生物新种,提出了中新世地质界线的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8.
南沙海域第三纪生物礁层序构成和演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平  陆永潮  许红 《地质科学》2003,38(4):514-518
南沙海域第三纪盆地生物礁油气藏勘探具有巨大的潜力。作者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精细解剖不同体系域的生物礁内部构成,建立了高精度的生物礁礁层序地层格架,并逐层进行回剥分析,表明第三系充填沉积为四幕伸展裂陷过程,进而揭示盆地生物礁层序的动态发育过程及不同时期南沙海域含油气盆地的发育状态。  相似文献   
9.
渤海海域油气勘探进展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回顾我国渤海海域近50年的勘探历程,分析了油气发现的特点,指出从下第三系到上第三系勘探思路的转变是导致发现系列亿吨级大油气田的关键。迄今为止的重大发现主要分布于环渤中凹陷油气富集圈和沿岸两大地区。认为在有据可查的历史上,渤海海域发生过7级以上大地震的周围地区均发现有大油气田,因此将是发现油气田的有利地区。根据全国3轮油气资源评价数据,我国在渤海海域的油气勘探尚大有可为,重要的是要求较高的科技研究水平和更大的投入力度,渤海深浅层次资源潜力将获得更进一步的发掘。认为在50余年的勘探历程中,我3大国有石油公司及全国相关科技工作者均做出过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苏北盆地中古生代油气勘探具有50年的历史,在收集前人资料分析基础上,对苏北盆地和黄桥二氧化碳气田及朱家墩天然气田生储盖体系的地质特征及成藏要素分别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典型成藏模式;认为苏北盆地虽然只是苏北—南黄海盆地古、中、新生代盆地的一小部分,但其幔源"古生新储"二氧化碳气田和常规"古生新储"天然气田的发现对于海域南黄海盆地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