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盆地碎屑沉积物单颗粒低温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与高温锆石U-Pb年龄相结合 ,可以更好地示踪盆地沉积物源区构造 -热事件信息及沉积后盆地热演化历史。辽西北票盆地中生代沉积物碎屑锆石U-Pb年龄大部分落入 194.3± 2 .9Ma至 2 3 3 .8± 4.2 Ma范围内 ,大多数碎屑磷灰石颗粒裂变径  相似文献   
2.
根据北票 (金-羊 )盆地中生界砂岩碎屑组分分析,综合区域构造演化背景、盆地沉积充填序列及砾岩特征,对盆地中生代物源及构造演化进行了示踪 :晚三叠世为盆地构造活化的起始阶段,盆地物源应主要来自周缘隆升蚀源区的前中生代碎屑沉积物;早侏罗世辽西地区发生了明显的差异升降,北票 (金-羊 )盆地相对伸展陷落,盆地范围有所扩大;晚侏罗世北西-南东向逆冲推覆作用成为盆地的主要控制因素,北票 (金-羊 )盆地具有明显前陆盆地特征,盆地西缘太古代变质岩系出露剥蚀而成为盆地的主要物源之一;早白垩世辽西地区发生构造反转,北票 (金-羊 )盆地相对萎缩。Dickinson模型并不完全适用于辽西地区。  相似文献   
3.
华南沿海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和岩浆活动,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反转,这一地貌演变过程在华南沿海晚中生代盆地和南海北缘新生代盆地沉积地层中得到了完整的记录。本文以华南沿海的闽西永安盆地白垩纪沉积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地球化学和Nd同位素分析,示踪盆地物源演化,结合台湾新生代地层沉积地球化学资料,推测出华南沿海晚中生代以来的地貌演化过程。野外调查及镜下鉴定发现,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样品成熟度相对晚白垩世样品较高。地球化学判别图显示,样品均落入中酸性长英质物源区域。中侏罗世-晚白垩世地层的143Nd/144Nd值介于0.511772~0.512253之间,εNd值为-16.9~-7.5。其中中侏罗统漳平组εNd值最小,介于-16.9~-16.2之间,平均值为-16.6。下白垩统坂头组εNd值增大为-14.8~-12.4,平均值为-13.3;而上白垩统沙县组和崇安组则具有较高的εNd值,达到-9.3~-7.5,平均值为-8.7。从漳平组到崇安组,La...  相似文献   
4.
闫义  林舸 《地层学杂志》2002,26(2):151-155
陆相盆地地层充填序列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古气候和沉积物的供给速度,而构造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根据北票盆地的演化特点,充分考虑火山作用的影响,界定了3个级别火山-沉积旋回的涵义,并将北票盆地侏罗系充填列划分为2个一级旋回,5个二级旋回及若干个三级旋回。盆地的地层充填序列特征是对构造演化的良好指示剂,各级火山-沉积旋回的交替反映了构造演化的阶段性,北票盆地在侏罗纪整体处于挤压构造背景之下,中间又包含有多次挤压-伸展-挤压的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南海北缘新生代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南海北缘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全面揭示南海北缘形成演化及与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南海北缘新生代裂陷过程显示出明显的多幕性和旋转性的特点。在从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下,东、西段裂陷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西部裂陷活动及海侵时间明显早于东部,裂陷中心由西向东呈雁列式扩展。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裂陷活动应是东亚陆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延续,始新世中、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导致裂陷中心南移,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效应是南海中央海盆扩张方向顺时针旋转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完整记录了秦岭-大别造山带及黄陵背斜隆升剥蚀演化历史。通过对秭归盆地侏罗纪地层沉积相及砂岩碎屑组分的系统分析,结合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和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探讨了秭归盆地沉积充填及与周缘造山带盆-山构造演化过程。秭归盆地下侏罗统桐竹园组古水流方向自北北西向南南东,砂岩成分成熟度较高,盆地沉积物主要来源于北北西方向的南秦岭地区。中侏罗统砂岩长石及岩屑含量明显增多,古水流方向为南西向,位于盆地北东方向的秦岭-大别造山带成为盆地主要物源区。中侏罗统砂岩碎屑组分的垂向变化记录了秭归盆地东北部秦岭-大别造山带强烈的隆升作用。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继承中侏罗统上沙溪庙组部分物源区,但上侏罗统砂岩的碳酸盐岩岩屑含量明显增加,暗示秭归盆地周缘碳酸盐岩区域成为新的物源区。低温热年代学数据显示,秭归盆地东侧的黄陵背斜表现为差异性隆升剥蚀过程。晚侏罗世,黄陵背斜南部开始抬升剥蚀,为秭归盆地提供部分物源。早白垩世,黄陵背斜整体隆升。秭归盆地沉积物源及黄陵背斜隆升过程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由近南北向挤压到早白垩世早期近东西挤压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南海南、北共轭大陆边缘盆地的对比研究是深入了解南海扩张过程及古地理格局的重要途径。由于历史原因,目前对南海南缘盆地构造—沉积演化研究还非常薄弱,极大地限制了对南海扩张及海陆变迁等基础地质问题的整体认识。综合南海及其周缘盆地沉积地层和沉积环境的研究进展,对南海扩张过程和古地理格局演化进行了分析。南海南、北缘盆地破裂不整合面存在着明显的穿时性,从NE向SW逐渐变年轻,对应南海海底扩张从NE向SW渐进式打开。台湾新生代地层破裂不整合面位于33~39 Ma之间,暗示南海洋壳开始形成的时间可能在33~39 Ma之间,有部分较老的洋壳可能已经向东俯冲消减掉。南海经历了从早期"北陆南海"逐渐演变为现今"北海南陆"的过程,南海北缘早期存在一个向东开口的海湾,可能为古南海的一部分。伴随南海的扩张,海侵范围由东向西逐渐扩展,从一个狭窄的海湾形成今日的形貌。南海北缘盆地物源在~25 Ma左右发生明显的改变,早期主要为华南沿海的近源剥蚀沉积。在~25 Ma后,来自扬子地块的沉积物逐渐增多。南海南缘盆地物源在~25 Ma前与南海北缘盆地具有相似的物质来源,~25 Ma后南海洋盆阻挡扬子地块的物源向南输送,南海南缘仍以陆块内部中生代花岗岩及火山岩为主要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8.
辽西北票盆地侏罗系充填序列及对区域构造演化的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义  林舸  李自安 《地层学杂志》2002,26(2):151-155
陆相盆地地层充填序列主要受控于构造作用、古气候和沉积物的供给速度 ,而构造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 ,根据北票盆地的演化特点 ,充分考虑火山作用的影响 ,界定了 3个级别火山—沉积旋回的涵义 ,并将北票盆地侏罗系充填序列划分为 2个一级旋回 ,5个二级旋回及若干个三级旋回。盆地的地层充填序列特征是对构造演化的良好指示剂 ,各级火山—沉积旋回的交替反映了构造演化的阶段性。北票盆地在侏罗纪整体处于挤压构造背景之下 ,中间又包含有多次挤压—伸展—挤压的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9.
华北克拉通构造活化的动力学机制与模型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在分析现有华北克拉通构造活化动力学机制研究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简要讨论了两类可导致华北克拉通减薄的动力学机制:"热侵蚀"减薄机制和"拆沉"减薄机制。指出了与这两类动力学机制所相应的科学理论,即Rayleigh-Benard非稳定性理论和Rayleigh-Taylor非稳定性理论。考虑到这两类科学理论的局限性,建议采用孔隙波在大陆岩石圈内传质传热模型描述华北克拉通构造活化动力学机制的量变过程(即能量积累过程),同时进一步完善和修正现有的Rayleigh-Benard非稳定性理论和Rayleigh-Taylor非稳定性理论,为实现在空间和时间上定量化重现华北克拉通构造活化动力学过程的数值仿真创造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垦丁混杂岩出露于台湾南部恒春半岛中新世增生楔内,长约20 km,宽最大可达1 km,呈北西-南东向狭长带状分布,大致平行于马尼拉海沟北段,其分布特征类似于与俯冲板块边界相关混杂岩的特征,因此垦丁混杂岩成因的确定对于了解台湾造山带结构及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垦丁混杂岩成因,目前主要分为沉积(olistostrome)成因和构造成因两大观点。通过野外观察,垦丁混杂岩的泥质基质普遍发生强烈的剪裂作用,鳞片状结构大量发育,基性或超基性的外来岩块夹杂其中。此外,在垦丁混杂岩内还发现香肠化的砂岩块、由泥质基质充填的脉体及砂岩表面的水压破裂等构造现象。这些现象均反映垦丁混杂岩为构造成因而非沉积成因。垦丁混杂岩体原形成于增生楔底部,并受到一定的高压及应力剪切作用,之后随同卷入的外来岩块及连续沉积地层块体一起沿着马尾逆断层出露于地表浅部,代表南海洋壳向东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形成的构造混杂堆积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