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海洋学   69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为代表研究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雄夏鲆P. dentatus及其杂交子一代间线粒体DNA的遗传特性。母本与父本序列差异较大,属种间差异,在590个位点中有28个变异位点,而且全部为简约信息位点。使用同一对引物扩增亲本与杂交子代,在杂交子代中未检测到父本的线粒体DNA类型,11个处于两种生长阶段的杂交样本仅检测到一种单倍型,而且与母本的一个单倍型为同一种,表明褐牙鲆与夏鲆杂交线粒体DNA遵循母系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2.
Oplegnathus fasciatus (rock bream) is a commercial rocky reef fish species in East Asia that has been considered for aquaculture. We estimated the population genetic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of the species along the coastal waters of China using fluorescent-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technology. Using 53 individuals from three populations and four pairs of selective primers, we amplified 1 264 bands, 98.73% of which were polymorphic. The Zhoushan population showed the highest Nei’s genetic diversity and Shannon genetic diversity.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MOVA) showed that 59.55% of genetic variation existed among populations and 40.45% occurred within populations, which indicated that a significant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existed in the species. The pairwise fixation index F st ranged from 0.20 to 0.63 and were significant after sequential Bonferroni correction. The topology of an 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 tree showed two significant genealogical branches corresponding to the sampling locations of North and South China. The AMOVA and STRUCTURE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the O. fasciatus populations examined should comprise two stocks.  相似文献   
3.
杂交鲆(牙鲆♀×夏鲆♂)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人工调控促使亲本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的性腺发育,人工干法授精获得杂交受精卵。杂交受精卵在温度为16.5~17.5℃,光照为100~400 lx,微充气条件下孵化。对杂交鲆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并与牙鲆及夏鲆的胚胎发育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杂交鲆卵裂方式与其他大部分硬骨鱼类一样,属于盘状卵裂。受精后经过2 h 30 min进入2细胞期,7 h 45 min进入囊胚期,15 h 10 min进入原肠胚阶段,25 h 30 min进入神经胚期,49 h左右进入尾芽期。授精后63 h左右发现初孵仔鱼,68h左右50%的仔鱼孵出。在杂交鲆的胚胎发育中,主要有2个发育特征与母本类似而与父本不同:视囊的出现要早于体节的分化;孵化前,仔鱼在卵膜内环绕卵黄囊不到1周。但是在其孵化时间上却与父本相似。  相似文献   
4.
贻贝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菌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整个生物界中的双亲性小分子碱性多肽,是生物体固有免疫的关键因子之一.自Steiner等在天蚕(Hyaophora cecropia)中发现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肽-天蚕素(Cecropin)后,到目前为止,在各种生物中总共发现了1 200多种抗菌肽.  相似文献   
5.
条石鲷早期发育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Temminck et Schlegel 1844)的受精卵为球形浮性卵,卵径为0.79~0.90 mm,无色透明,油球一个,卵黄靠近动物极有龟裂结构。在22℃±0.5℃,盐度为30的条件下,卵子授精后31 h仔鱼孵出。初孵仔鱼全长1.66~2.20 mm,在背鳍膜的前边缘上有4~5个星状黑色素;1日龄仔鱼全长1.83~2.32 mm,背鳍膜上黑色素异常明显;2日龄仔鱼,胸鳍原基出现,尾部鳍膜中间开始出现放射丝;3日龄仔鱼,背鳍膜上黑色素消失,上下颌开启,部分仔鱼开口摄食;4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殆尽,鳔原基出现;5日龄仔鱼,胸鳍可垂直向外伸展,上下颌开启频繁;12日龄仔鱼,具有集群和趋光性;20日龄仔鱼,体前部呈黑色,在水中分散均匀,摄食旺盛。25日龄稚鱼,全长6.55~8.42 mm,体前部开始出现黑色条带痕迹;30日龄稚鱼,头部眼的上缘由一横带,鱼体体侧出现3条黑褐色的横条带。40日龄幼鱼,全长15.50~35.55 mm,鱼体体型与成鱼相似,体侧有6~7条黑褐色的横条带。通过对条石鲷早期发育的形态学观察,了解其卵胚及仔稚的发育规律和种属的特异性,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鱼类早期生活史的认识,而且对进一步进行条石鲷的生产育苗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渤海作为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海域,是京津冀城市群蓬勃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关键依托,其生态环境的稳定与沿岸人类福祉息息相关,其生态环境修复是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重点围绕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渤海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剖析,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国内外其他类似水域或地区的生态修复既有成果,立足渤海水域特点和现状,提出动态思维与整体保护原则、生境连通性修复原则、不同时空尺度修复原则等生态修复原则,并指出渤海生态修复需理性规划渔业经济活动,统筹考虑渤海生态与冲淡水之间的关系,建议运用前瞻性的思维模式和理念,合理预测、规划、定位、配置、实施和维护渤海生态系统的稳定,重点探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佳适应性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7.
作者采用2 mL 的冷存管和程序降温仪高效超低温保存美洲黑石斑(Centropristis striata L.)精子.分析比较了4种不同浓度抗冻剂15%DMSO(二甲基亚砜)、15%EG(乙二醇)、15%PG(丙二醇)和10%Meth(甲醇),5种降温速率(10,15,20,25,30℃/min)和5种解冻温度(30,35,40,45,50℃)对美洲黑石斑精子超低温保存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 Hanks’作为稀释液,15% DMSO、15% EG、15% PG 作为抗冻剂,30℃/min 的降温速率对精液进行超低温保存35℃水浴解冻,冻精激活后获得理想的运动率(>60%).通过对抗冻剂、降温速率、解冻温度的筛选,作者建立了美洲黑石斑精液高效超低温保存的方法,并对冻精进行长期保存.美洲黑石斑精子超低温保存方法的建立对于海水鱼类精子库的建立以及种质资源的保存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和夏鲆( Paralichthys dentatus )进行了正反交及回交实验,并比较了正反交、回交子代的胚胎发育时序和仔稚幼鱼的生长.结果表明:孵化水温18.0±0.5℃下,初孵仔鱼破膜用时为:牙鲆41 h,正交鲆47 h,回交牙鲆42 h30 min,回交夏鲆44 h;16.5±0.5℃下,夏鲆61 h 40 min,反交鲆66 h.正交及两组回交子代在胚胎期均可正常发育.反交子代卵裂期出现异常,仅少数胚胎可以孵化.胚胎孵化后,在1~64日的培养过程中,反交鲆于3~4 d 内全部死亡,回交牙鲆发育至18日龄时全部死亡.正交鲆和回交夏鲆可正常发育,与牙鲆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采用染色体步移(Genome walking)的方法克隆了真鲷vasa基因5′侧翼序列,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潜在的顺式作用元件,并与斑马鱼核心启动子进行比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克隆得到的真鲷vasa基因5′侧翼序列序列长度为2762bp,其中包括TATA-box、CAAT-box...  相似文献   
10.
采用显微镜和连续切片技术,观察了大菱鲆胚胎发育阶段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结果表明,大菱鲆胚胎发育主要经历6个时期;在14℃,胚体经108h即可孵化出膜。胚胎在64细胞期出现纬裂,分裂球分化为外层的包被层和内部的深层细胞;多细胞期形成卵黄合胞体层;低囊胚期形成囊胚腔。受精后26h30min胚盾出现。胚盘下包65%时,头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