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1篇
  免费   464篇
  国内免费   835篇
测绘学   285篇
大气科学   524篇
地球物理   945篇
地质学   1587篇
海洋学   509篇
天文学   99篇
综合类   213篇
自然地理   26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89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38篇
  2008年   212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105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109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87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65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52篇
  1984年   36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59年   5篇
  1937年   5篇
  193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
在东秦岭山脉的北部山麓,存在一个规模宏大的推覆构造带。该构造带大多为新生界所覆盖,仅豫西断续出露于地表。本文即根据豫西的研究,指出该带的展布、特征、形成时代及产生的地质背景,并对山麓带煤田的类型划分和受构造推覆的隐伏煤田找煤前景等作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3.
日本和世界其他国家都已在测地学和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引进使用VLBI,SLR和GPS。扼要综述日本近年来有关这些技术对应用方面的各种活动。VLBI和SLR主要是应用在国际性实验方面。  相似文献   
4.
现在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它必然引起劳动地域分工和生产地域组织的变化。研究经济问题的所有学科的研究对象也因而随着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经济因素是。生产系统和非生产系统的形成;生产和非生产领域的高速发展;生产集中和地域集中;引用新工艺和新的劳动手段.  相似文献   
5.
From elements formed in interstellar furnaces to humans peering back at the stars, the evolution of life has been a long, intricate and perhaps inevitable process. Life as we know it requires a planet orbiting a star at just the right distance so that water can exist in liquid form. It needs a rich supply of chemicals and energy sources. On Earth, the combination of chemistry and energy generated molecules that evolved ways of replicating themselves and of passing information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Thus, the thread of life began. This chart traces the thread, maintained by DNA molecules for much of its history, as it weaves its way through the primitive oceans, gaining strength and diversity along the way. Organisms eventually moved onto the land, where advanced forms, including humans, ultimately arose. Finally, assisted by a technology of its own making, life has reached back out into space to understand its own origins, to expand into new realms, and to seek other living threads in the cosmos.  相似文献   
6.
Many space scientists think that the chemical conditions today on planets and moons of the outer solar system are similar to conditions on Earth soon after it formed. If so, we can learn much about the chemistry that led to life on this planet. We can also speculate about exotic habitats that might have given rise to other types of life. And if we are able to discern the chemical reactions now occurring in the outer solar system, we may be able to extrapolate these rules to other solar systems, and so define the habitable zones around other stars where the potential for life is high.  相似文献   
7.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侏罗系(中下侏罗统)的优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湖相与三角洲相环境。研究了不同时代、不同沉积环境中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结果发现,有3类化合物的分布与组成差异显著,包括三环萜烷(C19、C20、C21)的分布型式、重排藿烷的丰度以及规则甾烷的相对组成。其中,不同时代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规则甾烷组成上;而不同沉积环境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三环萜烷(C19、C20、C21)的分布型式及重排藿烷的丰度。分析认为,这些差异与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及其生源组成有密切关系。据此,初步将这些参数应用于两方面研究,一是为划分地层沉积环境提供“生物标志物相标志”,二是研究油源对比,取得良好效果。因此,本文研究结果具有重要实用价值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青藏高原72个气象台站的冬季逐日冻结深度资料, 采用动力学Q指数和小波分析方法, 研究了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发现: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各站点相互间的动力学Q指数在高原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小, 仅在高原南部部分站点值较大, 表明在高原上总体来说季节性冻土的动力学结构是一致的. 各站季节性冻土1980年代前后的Q指数在高原主体也都比较小, 只是在高原东南部和柴达木盆地的部分地区Q指数较大, 表明在高原大部分地区季节性冻土变化的动力学结构特征没有发生突变.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次均值突变, 突变以前的冬季平均冻结深度在93 cm左右, 突变以后的冬季平均冻结深度下降了10 cm左右. 高原季节性冻土冬季平均深度有准4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9.
根据工区内现有的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应用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大布苏地区的泉四段—姚家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地层研究,共识别出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三级层序),9个中期基准面旋回(相当于四级层序),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划分方案,在连井剖面的层序地层对比基础上,建立了该区的地层格架,并对层序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储集层在层序格架内的分布规律,揭示出浊积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相的分流河道形成于基准面上升期,三角洲前缘相的河口坝、远砂坝和席状砂沉积形成于基准面下降期,指出浊积砂体和三角洲前缘相的远砂坝、席状砂沉积是研究区形成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储集体。  相似文献   
10.
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分别选取有机碳含量很低和较高的侏罗系泥岩样品,对比分析了它们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上的差异。结果发现,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生标组成与我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的特征差异不大,相比而言,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正烷烃以前主峰为特征,Pr/Ph比值在1.0左右,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丰度较高,并在部分样品中检出了25 降藿烷系列。结合泥岩的有机岩石学特征,认为这些差异可能反映了泥岩沉积环境和生烃母质的不同:高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弱还原条件下的形态有机质为主,包括藻类体、孢子体和角质体等,而低有机质丰度泥岩的有机显微组分以相对强还原条件下的矿物沥青基质为主,其母质可能来源于低等显微菌藻类。进一步通过对比不同有机质丰度泥岩,以及区内原油生标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研究区的油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