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106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践与西部发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客观上长期存在东、中、西三大梯度发展带,为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我国选择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本文就其实践成效、未来趋势及此背景下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如何求得自身发展,尽快缩小同东部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浙江杭州地区孝丰-三门湾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西走向的孝丰—三门湾断裂是浙北地区一条重要的断裂。该断裂第四纪以来表现为左旋走滑,并水平断错了北东走向的萧山—球川断裂和东西走向的昌化—普陀断裂。这三条断裂交汇于杭州地区并造成了钱塘江的拐弯。在孝丰—三门湾断裂与北东走向断裂的交汇处曾有多次地震发生。通过在孝丰—三门湾断裂(杭州段)上布设的4 个探槽,发现该断裂附近存在一系列近于东西走向及北东走向的晚更新世活动断裂。这些断层活动可能是由孝丰—三门湾主干断裂的活动引起的,并调节着孝丰—三门湾主干断裂的活动,减弱断裂附近应力,降低区域地震危害性。采用了光释光(OSL)测年方法来限定断层活动时代,并采用孢粉测年对OSL 年龄进行验证。依据OSL 年龄,探槽所揭露的断层活动均发生距今1.65 万年之前,存在两次断层活动,分别发生于1.65~1.97 万年和4.2~5.12 万年。孝丰—三门湾断裂在晚更新世有所活动的认识对于杭州地区乃至整个浙北地区未来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汶川M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白沙河段破裂及其位移特征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特大地震。这次地震在地表形成2条地表破裂带,主破裂沿龙门山中央断裂发育,长约240km;次级破裂沿龙门山前山断裂发育,长约72km。白沙河破裂带位于中央主破裂带的南端,沿都江堰市北约11km的白沙河河谷展布,长14km。该破裂带几何结构复杂,多条短小破裂或斜列或平行或斜交组成破裂带,总体走向N50°E,但几乎每条次级小破裂走向都不与平均走向一致,在0°~90°之间变化。同震位移沿该破裂带也同样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总体以NW盘逆冲为主,最大垂直位移为6.5m,局部存在反冲断层挠曲坎;走向滑动以右旋为主,最大水平位移为4.8m,局部存在左旋位移,而且同震位移分布特征与白沙河破裂带的几何展布特征密切相关。该破裂带北段出露的地表断层产状为40°/NW∠76°,其上的擦痕有2组,侧伏角分别为75°SW和80°SW,不仅反映了该次地震在此段以逆冲运动为主,兼有少量的右旋走滑分量,还反映了该次特大地震包括了2次破裂事件。分析破裂几何和同震位移分布特征得出如下认识:1)破裂面从震源深度的低角度逐渐向地表转化为高角度,迫使垂直断层走向的水平缩短转化为隆起的垂直位移  相似文献   
4.
熊坡背斜构造变形与蒲江-新津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坡背斜位于龙门山构造带东南端的成都盆地内,是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向前推挤进入盆地内部的一个主要变形区域,与其配套发育的断裂为蒲江-新津断裂,断裂与背斜褶皱之间在构造变形模式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在褶皱和断裂的构造变形和活动特征上,熊坡背斜南段表现为一种不对称的褶皱,向NE方向发展表现为较为宽缓的对称褶皱形态,卷入的地层主要是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对蒲江-新津断裂的地貌调查结果表明,断裂没有对该区域内广泛发育的冲沟Ⅰ级阶地产生影响,而对山前发育的相当于南河(岷江Ⅰ级支流)Ⅳ级阶地的洪积台地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说明断裂活动时间应该为第四纪早期,到第四纪晚期活动减弱或是趋于静止  相似文献   
5.
新疆库鲁克塔格前寒武纪地块岩浆热事件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库鲁克塔格地块是新疆前寒武系出露较全、保存较完好地块。通过对前人岩浆活动定年工作总结,进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分析,构建库鲁克塔格岩浆活动序列及构造演化格架。库鲁克塔格地块前后经历了4次构造岩浆运动,前3次较强烈,具区域变质、变形、岩浆侵入及地形隆起特征,第4次构造运动主要为隆起和沉积缺失。具体划分为7个阶段:古太古代陆核形成阶段(3.6~3.3 Ga);陆壳增生改造阶段(2.6~2.3 Ga);古元古代陆壳改造阶段(2.1~1.8 Ga);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造山运动阶段(1.1~0.86 Ga);新元古代中期造山后伸展阶段(830~800 Ma);新元古代中晚期陆内裂解阶段(770~630 Ma)和显生宙造陆运动。  相似文献   
6.
不同酸液条件下叙利亚灰岩溶蚀能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翔  蒋建方  吴川  刘光普  李龙  蒋睿 《中国岩溶》2015,34(2):195-200
文章根据SY/T 6526-2002《盐酸与碳酸盐岩动态反应速率测定方法》,利用高温高压酸岩反应仪进行了普通盐酸、有机盐酸、胶凝酸、乳化酸和地面交联酸与叙利亚灰岩粉末在两个目的层温度95 ℃和150 ℃下2.0 h的溶蚀实验。结果显示,五种酸液2.0 h的酸溶解率都在90%以上,普通盐酸、有机盐酸的溶蚀能力高于胶凝酸、乳化酸和地面交联酸三种缓速酸;95 ℃下乳化酸和地面交联酸溶解慢、溶解率低,而150 ℃下是地面交联酸和胶凝酸;适当条件下,“多相隔离”对H+抑制作用要比高粘度溶液强,而且随着酸液内部高分子之间链接复杂程度的提高,H+被束缚的程度也增大;温度提高增大了酸溶解率,对乳化酸、地面交联酸和胶凝酸影响比较显著,对普通盐酸和有机盐酸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以海泡石、膨润土和生石灰为修复材料,对湖南株洲地区重金属元素Cd、Pb污染农田土壤进行了室内修复实验。盆栽小白菜的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对于Cd含量为1.23 mg/kg、Pb含量为136.7 mg/kg的土壤,当每10 kg土壤添加膨润土60 g、海泡石20 g、石灰6 g时,种植的小白菜中Cd含量为0.154 mg/kg,Pb含量为0.141mg/kg。与未修复土壤的实验结果对比,小白菜中Cd含量降低61%,Pb含量降低46%。  相似文献   
8.
水资源是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研究西北地区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的时空分异规律,对于区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GRA方法,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甘肃段为例,从时空角度定量揭示了甘肃段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的时空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时间序列上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表现为类似组合"S"型特征;空间上随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耦合度亦表现出与时间序列类似特征;时空耦合度相互印证,说明系统符合"各态遍历假说;"(2)不同阶段甘肃段各城市耦合度表现出较大差异,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兰州市为中心向外耦合度"先升高后减小",表明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系统耦合度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城市自身发展等内部因素,而且与城市之间的区域差异、区域联系等外部因素有关。基于以上认知,在解决区域水资源环境与城市化关系问题时,除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环境适应及调控能力之外,还要协调好区域之间的关系,构建区域利益共同体以达到"双赢"的目的,这为落后地区解决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桂北豆乍山岩体钻孔样品进行了放射性生热元素含量、岩石密度和岩石热导率测试.结果 显示该岩体花岗岩U平均含量为17.49×10-6,Th平均含量为27.54×10-6,K2O平均含量为4.64%,放射性生热率平均值6.46 μW/m3,高于地壳平均值及大部分华南其他岩体的放射性生热率值;岩石密度平均在2.57 g/cm...  相似文献   
10.
汶川MS8.0地震的地表破裂出现在中央和前山2条断裂上,分别形成了235km和72km长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而且地表破裂表现出复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文中选取了中央断裂上虹口乡桐麻坎和擂鼓镇石岩村2个地表破裂点,通过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其地表破裂方式。桐麻坎的白沙河河床上4条右阶斜列的主破裂西南侧发育了一条反冲断层坎,精细地形测量反映出了破裂带内的断块特征与破裂过程中的地表掀斜;擂鼓镇石岩村逆冲破裂前缘的2条次级断层形成叠瓦式结构,地貌上表现为挠曲和其上部的地震鼓包。该两点地表破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分析表明,本次地震在龙门山中央断裂上的破裂方式以逆冲为主,兼有右旋走滑。这一结果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哈佛大学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提供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此外,桐麻坎和石岩村横切破裂带的地形剖面显示出不同的地表掀斜方向,这种不一致主要由于前者位于断裂挠曲后缘,后者位于断裂挠曲前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