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麻地沟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古人类活动集中区,是近年来新发现和发掘的早更新世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对遗址湖滨相沉积物易溶盐类的测试和分析表明,此剖面代表的泥河湾古湖易溶盐为SO_4^(2-)-Na^+-HCO_3^--C^l-型,剖面平均含盐量为11.41‰,属于半咸水湖,处于半干旱区湖泊演化中后期的硫酸盐湖向氯化物湖的过渡阶段。K^+、Na^+、Ca^(2+)、Mg^(2+)、SO_4^(2-)和Cl^-等6类离子的变化曲线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且它们与含盐量的变化大体一致。地层含盐量的变化和沉积物中细颗粒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细颗粒含量较高对应含盐量相对较高时期。根据含盐量和各主要离子比值并结合平均粒径和磁化率的变化将湖泊气候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时期对应于湖泊演化的第2—4阶段,处于气候相对较为温湿、动植物资源丰富、湖水含盐量较低时期。该项研究对探讨麻地沟遗址利用者的生存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麻地沟遗址地处泥河湾盆地东部岑家湾台地古人类活动集中区,是近年来新发现和发掘的早更新世古人类活动遗址之一。对遗址湖滨相沉积物易溶盐类的测试和分析表明,此剖面代表的泥河湾古湖易溶盐为SO42--Na+-HCO3--Cl-型,剖面平均含盐量为11.41‰,属于半咸水湖,处于半干旱区湖泊演化中后期的硫酸盐湖向氯化物湖的过渡阶段。K+、Na+、Ca2+、Mg2+、SO42-和Cl-等6类离子的变化曲线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且它们与含盐量的变化大体一致。地层含盐量的变化和沉积物中细颗粒含量变化具有一致性,细颗粒含量较高对应含盐量相对较高时期。根据含盐量和各主要离子比值并结合平均粒径和磁化率的变化将湖泊气候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古人类在该遗址活动时期对应于湖泊演化的第2-4阶段,处于气候相对较为温湿、动植物资源丰富、湖水含盐量较低时期。该项研究对探讨麻地沟遗址利用者的生存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东东  陈庆  周辉  滕起  李科  胡大伟 《岩土力学》2020,41(12):3996-4004
砂砾岩储层一般较为致密,且非均匀性强,常规压裂方法压裂效果不理想。液态CO2(L-CO2)压裂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压裂增产手段,压裂效果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采用井底岩芯开展不同围压下清水和L-CO2压裂试验,并结合?CT扫描和核磁共振试验,比较两种压裂方式在破裂压力、破裂特征和裂缝分布的差异,深入分析砂砾岩L-CO2压裂的破裂机制。发现相同围压下L-CO2可大幅度降低破裂压力,且增大围压,L-CO2和清水压裂的破裂压力相差越大;?CT扫描显示,L-CO2压裂形成的是不规则的多分支裂缝,与主裂缝共同构成复杂裂缝网络,L-CO2压裂的裂缝体积是远大于清水压裂。核磁共振(NMR)结果发现,L-CO2压裂中破裂以贯通砾石颗粒界面微裂纹的方式为主,剪切激活机制占主导作用,而清水压裂以形成张拉的单一裂缝方式为主。L-CO2压裂获得更好的裂缝网络主要与砂砾岩中砾石颗粒造成的非均匀性有关,并影响着裂缝网络的复杂性。相关的研究成果可为砂砾岩储层改造和增产增效工艺优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早期人类石器类型与技术可以反映出人类的认知能力。旧石器时代早期存在两种工业(奥杜威工业和阿舍利工业),文章通过对Bordes类型学方法、Isaac古生态学分析方法和Leroi-Gourhan基于操作链的技术分析方法等3种早期技术分析体系的概括,指出不同的分析体系虽对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技术的分析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对探索人类演化机制与规律的贡献相对有限。本文重点从认知考古学的视角来审视人类演化规律,分析旧石器时代认知考古学揭示人类智力发展的可行性。在回顾了近年来应用在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早期研究领域4种对人类认知演化有益的认知考古学分析视角和理论,即灵长类分析视角、Piaget心理学视角、脑神经研究视角和等级分析系统等视角后,对认知考古学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应用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