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平潭海域地震层序及地层层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是进行浅部地质勘探较经济有效的方法,应用DAS-1型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对平潭海域地层层序进行了探测研究.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根据地震反射波及反射界面特征,共划分出T01、T11、T02、T03、T04、T05及Tg等七个反射界面,其中以角度不整合界面T03为界将本区的沉积地层划为两大套,二者之间曾经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构造运动;Tg为地震勘探的声波基底.依据地震层序划分原则和方法,自上而下将基底反射界面以上的地震反射层划为不同的七个地震层序,即:Ⅰ(海底面~T01)、Ⅱ(T01~T11)、Ⅲ(T11~T02)、Ⅳ(T02~T03)、Ⅴ(T03~T04)、Ⅵ(T03、T04~T05)及Ⅶ(T05~Tg)层序.经与研究区内以及相邻海域已知地质资料的对比分析,大致确定该海域七个不同地震层序的地质年代分别为:Q3~Q4、Q2、N2、N1、E2、E1、K2,研究区域的沉积基底可能由中生代(J3~K1)中酸性火山岩系及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或混合岩组成.  相似文献   
2.
探索珊瑚礁与海滩地貌之间动力地貌联系是认识珊瑚礁海岸变化的重要一环。本文以雷州半岛徐闻西落港珊瑚礁海岸为研究对象,应用RTK-GPS和无人船开展岸滩剖面和近岸水下地形的测量、结合海滩沉积物分析,基于FUNWAVE-TVD数值模型模拟并分析不同珊瑚礁地形地貌条件下波浪动力传播过程。结果显示,研究区珊瑚礁水下地形是影响礁后海滩地貌的主要因素。礁体形态不同,导致其礁后海滩在珊瑚礁地形控制下,短波波能和次重力波波能沿程呈现不同变化规律,最终导致礁后海滩的近岸波能主控频段的差异,在较窄的珊瑚礁海岸,次重力波占比较大。在不同主控频段波浪驱动下,礁后海滩平衡剖面呈现差异性特征,Muñóz-Pérez提出的珊瑚礁后海滩平衡剖面拟合中未考虑该因素的影响,需要在此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3.
通过遥感影像稳定获取大范围、连续性海岸线数据,是开展海岸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传统边缘检测算法处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存在的噪声敏感性、阈值不稳定性等问题,引入一种强鲁棒性的结构森林边缘检测(Strected Forests Edge Detection, SE)算法,对海口市西海岸砂质岸线进行识别,并提出基于Bruun-Dean平衡剖面模式建立拟合剖面模型的潮位校正新方法,结合实测数据对提取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估和误差分析,最终提取得到了精细海岸线数据。研究表明,SE算法检测所得水边线结果清晰细腻,对比Roberts算子、Canny算子、LoG算子等传统边缘检测算子法更加精准高效,适用于高分遥感影像海岸线提取研究;针对砂质岸线的潮位校正,基于RTK实测剖面数据和拟合剖面模式建立的拟合剖面模型,克服了传统线性模型误差较大的问题,提升了海岸线校正的精度和可行性;基于实测岸线,使用断面法对结果进行定量分析,验证所得提取岸线定位精度优于2.5 m。  相似文献   
4.
以厦门岛东南部海滩为例,基于10条剖面连续6年野外实测地形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方法(EOF)提取海滩变化的主要模态,分析海滩中长期蚀淤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EOF提取方差总占比超过90%的前三种模态反映研究区海滩时空演变特征:沙源条件对海滩蚀淤过程起主导作用为第一模态,受上游沙源条件及沿岸输沙方向影响,海滩剖面在纵向上存在差异性,研究区北侧剖面持续淤积,南侧剖面则呈现侵蚀状态;第二模态为波浪季节性变化导致海滩滩肩在冬季变窄和夏季变宽之间旋回;人类活动影响滩面形态变化为第三模态,人类活动对岸滩形态及其变化产生一定影响,其中人工构筑物对研究区海滩影响较大。从多年海滩变化来看,沙源条件控制海滩响应差异性,沉积物供给充足的海滩形态变化幅度及系统可调节范围比沉积物匮乏海滩大,泥沙供给贫乏的海滩地形变化幅度虽小,其系统缓冲能力及自适应能力却弱。  相似文献   
5.
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洋生态修复建设的主要因素。为深入分析我国海洋生态修复标准体系建设,本研究基于海洋生态修复领域标准检索和文献资料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海洋生态修复发展的态势,探讨了当前我国海洋生态修复标准化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标准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胁迫下,人口密度高、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成为生态环境风险的高危地区。为揭示研究区海岸带韧性特性,有效评价海岸带韧性发展历程,从而对海岸带韧性提升提出针对性成效管理策略。本研究以闽南沿海地区的18个县区(不包括金门县)为研究对象,选取海岸动力、海岸防护能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特征等5个方面、14个海岸韧性指标因子,利用AHP Critic法、灰色关联TOPSIS法、自然断点法以及贡献度模型,构建研究区海岸带韧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闽南沿海地区在空间上呈现出中部以厦门市辖区为代表区域的海岸带韧性高值区(韧性平均值为0.517~0.542),南部是漳州沿海地区的海岸带韧性低值区(韧性平均值为0.482~0.514);海岸动力、海岸防护能力是其主控要素和影响因子。闽南沿海地区韧性演化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早期的韧性提升阶段(1980—1990年),经济高速发展中生态环境造破坏的韧性破坏阶段(1991—2010年),注重生态修复保护工作,使海岸带韧性提升的恢复阶段(2011—2020年)。厦门、漳州、泉州三地在上述3阶段的韧性演化过程存在时间上的相位差异,其与三地不同的区位特点与地域经济发展历程有关。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人工岛被广泛应用于沿海地区的填海造陆工程以快速获得优质土地,但大面积的人工岛建设会对近岸海底沉积物的分布模式及输运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为认识人工岛建设后沉积物变化与运移特征,本文以南海明珠人工岛对海口湾的影响为例,根据人工岛建设前后分别在海口湾近岸采集的底质表层沉积物分析了沉积物特征变化,结合沉积动力分析及粒径趋势分析等方法,讨论了人工岛建设对海口湾表层沉积物性质及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工岛建设后,湾内表层沉积物细粒组分增加、粒径减小、分选变差;人工岛修建造成的海口湾沉积动力条件减弱是湾内沉积物变细、泥沙运移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人工岛建设在缓解滨海人地矛盾的同时带来新的环境问题。本研究聚焦人工岛建设引起的岸滩侵蚀与泥沙分配失衡问题,以海口西海岸为例,建立GENESIS岸线演变模型,探讨人工岛影响下的海滩地貌演化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循环养护”的海滩修复对策。主要研究结论为:①海口湾南海明珠人工岛对邻近海滩的影响以“岛后方淤积、两侧侵蚀”为显著特征,且两侧侵蚀热点区的响应幅度存在明显差异。五源河口至新国宾馆岸段侵蚀更为强烈的主导因素为物源匮乏与岸线形态外凸。②通过人工补沙与循环养护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措施,可实现岸滩泥沙的合理分配与地貌的动态平衡,有效缓解人工岛引起的海岸侵蚀问题。本研究成果可为国内相似类型海岸的岸滩修复提供良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闽南海岸带类型多样、岸线曲折,近岸海域资源丰富,历史上曾对该地区作过一些工程环境调查研究,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探测精度、分辨率,已不能满足近海工程建设的需要.本文主要采用海底浅层剖面仪进行探测,根据上下地震层序之间的接触关系特征,将研究区内浅部地震反射界面主要分为T0、T1和T2三个区域性地震反射界面,其间还断续发育...  相似文献   
10.
根据福建沿海砂泥复合型海滩的分布特征,选取闽江口左坑和九龙江口南太武两个典型砂泥复合型海滩作为研究对象,开展SMT土力学和空间分布特征初步研究。基于两个海滩SMT位置及两侧共6个柱状沉积物样品的土力学性质分析,完善了砂泥转换带(sand-mud transition,简称SMT)野外判定方法;结合SMT空间分布特征及洪、枯两季差异分析,初步探讨了影响SMT分布的主要因素及控制过程。研究结果认为,对于表层砂泥分界明显的海滩,可根据SMT的定义结合沉积物粒度变化快速判定;而对于无法直接判定SMT位置的复合型海滩,可将海滩表层沉积物抗剪强度作为快速准确判定SMT位置的辅助指标,本次研究取15 k Pa作为SMT判定阈值。闽江口左坑和九龙江口南太武海滩SMT高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在洪、枯水季又发生一定改变,主要与泥沙物源和水动力条件变化有关,SMT具体变化情况由砂质和泥质的输运或水动力强度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