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渤海湾盆地与苏北-南黄海盆地构造特征和成因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为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但由于所处的构造背景不同,导致石油地质条件相差很大,对比两者在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上的异同对于探讨两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际资料并分析大量研究成果认为:两盆地均为陆相断陷盆地,内部凹陷受生长断层控制而呈"箕状",在断裂特征、活动性等很多方面具有相似性,而在盆地结构、断裂展布等方面差异明显;盆地浅部构造的形成是深部物质活动的响应,深部热隆升对渤海湾盆地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引起苏北-南黄海盆地裂陷的原因,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碰撞对两盆地基底形成起到了决定作用,滨太平洋构造域板块多次转向、俯冲是两盆地裂陷和内部构造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大量深部物质向东、东南逃逸而影响两盆地的演化过程。结合盆地形成的影响因素,在区域动力学分析基础上,分六个阶段解释渤海湾盆地和苏北-南黄海盆地的形成演化。  相似文献   
2.
<正>1引言太古宙克拉通长期相对稳定,是研究太古宙地质作用与构造体制的主要地区.多数克拉通形成于晚太古代,是地壳生长与再造作用增强所引起的古老陆核生长与聚集的结果(Cawood等, 2018; Zeh和Kirchenbaur, 2022),而该过程一般认为与板块构造在全球范围内的启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朱文斌  王玺  葛荣峰 《地质学报》2021,95(1):124-138
地体构造是对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它受控于全球板块动力学体系,因此不能将地体与板块割裂开来去研究。其相对于刚性板块的小规模、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了解全球板块的离散和大陆的拼贴增生过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地体构造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中、新生代陆缘造山带中,也存在于古老造山带中,一些古老的克拉通实际上也是由不同的地体拼合而成的。地体的运动包括聚合、离散和走滑三种方式,地体的增生作用是聚合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导致大陆的生长扩大,而地体的离散作用联合增生作用,决定了现代大陆的轮廓。分析地体聚合和离散的过程,可以发现有两种不同的模式,即单向聚合-离散和多向聚合-离散,它们对应了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地体的单向聚合-离散可以由大洋的俯冲增生或大陆汇聚碰撞而导致,但在这个过程中,大洋向大陆的单向俯冲起到了主导作用。地体的多向离散和聚合与岩石圈的裂解与汇聚有密切联系,从全球构造演化的格局来看,岩石圈裂解与汇聚的方向本身具有多向性,这就导致了一些微陆块地体与具洋壳性质的地体一同发生多向离散和聚合。地体的单向离散和聚合会因构造变动而转变为多向离散和聚合,俯冲板片回转与海沟后撤会导致俯冲带弯曲和俯冲方向的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东昆仑造山带西段木孜塔格地区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和地球化学数据研究,探讨其成因及构造环境,为东昆仑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提供新信息。对木孜塔格地区出露的中粗粒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其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415±4 Ma(MSWD=2.9)和419±6 Ma(MSWD=4.3),表明该花岗岩形成于早泥盆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木孜塔格地区中粗粒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均具有高硅、低镁和低钛特征,铝饱和指数大于1.0,主体为钙碱性弱过铝质花岗岩系列。稀土元素配分图和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2类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和Rb等元素,而亏损Nb、Ta、Yb、Y等高场强元素,结合CaO/Na2O和Al2O3/TiO2值及区域地质资料,推测木孜塔格地区花岗岩应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且岩浆源区为贫粘土沉积物的陆壳。综合造山带已有研究成果,提出东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洋的闭合在时空上表现出差异性,整体呈现出纵向上北部和中部早于南部,横向上东段早于西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沿海地区地下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进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的研究,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地下水环境的监测和保护。以青岛市崂山区地下水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Piper图解法、HFE-D图解法、Chadha’s矩形图法等方法,对研究区海水入侵特征与地下水化学特征演化进行分析,探究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并进一步评价了海水入侵现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以Na+、Ca2+、Cl−、${\rm{SO}}_4^{2-}$为主要优势离子,地下水化学类型多为Cl·SO4-Na型和SO4·Cl-Ca·Mg型。地下水中Cl−浓度变化幅度较大,且其均值超出了有无海水入侵的分界值(250 mg·L−1),地下水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海水入侵;青岛市崂山区地下水呈中性至弱碱性(pH均值=7.0~8.0),是沿海地区长期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地下水化学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岩石与水的相互作用)或人为因素(农业和家庭活动)的控制;采用反距离加权(IDW)方法,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海水入侵位置的空间映射,研究结果表明崂山区海水入侵主要分布于江家土寨东−浦里社区北入侵段,王哥庄−港西−港东入侵段、仰口湾入侵段、登瀛村−栲栳岛入侵段。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感器网络中事件识别存在的误判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多传感器融合事件识别算法。算法通过对网络中产生的事件识别数据,进行统一的变换处理,建立可实时更新的基于概率的事件识别规则。算法有效提高了事件识别的成功率,利用实测数据进行仿真试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招平断裂带是胶东地区重要的金成矿带, 众多蚀变型、石英脉型金矿床产出于该带及下盘次级断裂中。以招平断裂带破头青断裂为研究对象, 进行剖面测量和取样测试分析, 探讨围岩蚀变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 招平断裂带破头青断裂蚀变分带明显, 不同蚀变强度的蚀变岩中常量元素迁移规律明显, REE配分曲线表现为HREE富集, Eu、Ce均有较明显的负异常, 从弱蚀变至强蚀变过程中, ΣREE、LREE和HREE均有明显降低, 且相应特征值表现出规律的变化, Au-Ag-Bi-Co-Cu-Mo-Ni-Pb-Zn是金成矿密切相关的指示元素组合。   相似文献   
8.
基于在青岛市崂山区开展的海水入侵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论述了青岛市崂山区水文地质条件,将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3类,总结了其含水层组富水性,并分析了补、径、排动态特征。利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结合抽水试验,圈定土寨河流域江家土寨-浦里富水地段、王哥庄河流域姜家-王哥庄富水地段、晓望河流域晓望-港东富水地段3处富水地段。总结了蓄水构造类型,分析了富水机理,并提出了允许开采量。圈定的富水地段,为青岛市崂山区地下水资源开采定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传统板块构造理论50多年来一直是占统治地位的地学理论,是理解固体地球运行的基本范式,但遇到三大难题:板块起源、板内变形和板块驱动力。针对这三大难题,微板块构造理论试图开拓一个全球构造研究的新范式。本文通过与传统板块构造理论中基本原理的逐条对比,阐明了微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优势及其对传统板块构造理论的拓展。微板块构造范式既不同于传统板块构造范式,又不同于地幔柱范式,是两者的重要补充与拓展。文中着重从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适用范围、理论出发点、理论假设与预测的角度,阐明了大板块与微板块的异同,并探讨了两者的转换关系及其转换机制的多样性,介绍了微板块生长成为大板块的4种途径、大〖JP2〗板块破碎为微板块的3种转换模式,探索了前板块构造体制下微地块在非线性地球系统中通过自组织、自生长等方式,进化为板块体制下微板块的自然选择过程。本文还提出陆壳型微地块是密度选择的结果,其密度决定了其保存机制,这是陆壳起源的根本;〖JP〗微地块向微板块的转变是刚性选择的结果,其刚性是初始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必要条件;微板块不对称俯冲或对流型式的转变是热选择的结果,其热不对称性是现代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江西景德镇城区岩溶塌陷地质特征及防治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5万区域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调查,利用物探、钻探等手段研究江西景德镇城区岩溶塌陷地质特征及其发育规律.景德镇城区覆盖型碳酸盐岩基岩面起伏大,浅部岩溶发育,土洞较多,第四系岩性结构复杂,覆盖层厚度一般<20 m,地下水埋藏浅.通过分析该区岩溶塌陷分布特征、形成条件和诱发控制因素,确定抽排地下水是该区岩溶塌陷的主要诱发因素.在预测岩溶塌陷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域进行初步预测,并针对性提出相应的保护和防治措施,为城市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