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前区域构造变形背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区1991~2000年间的GPS观测获得的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资料, 1998, 2000年重力复测资料, 初步研究了昆仑山口西M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基于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HPLC-Q-TOF-MS/MS)的安化黑茶抗氧化活性成分快速筛选和鉴别的方法,并对安化黑茶生茶及熟茶的抗氧化活性成分分别进行检测和分析。方法:采用Inertsil ODS-2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反相HPLC梯度洗脱法分离各主要成分,在负离子模式下,利用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对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检测;进而在安化黑茶生茶及熟茶乙酸乙酯及正丁醇部位分别加入适量1,1-二苯基-2-苦基苯肼(DPPH)作为实验组,避光室温反应30min后经液质联用分析,并与不加入DPPH的空白组物质进行比较,快速发现其活性成分;并采用对照品、文献比对、质谱裂解规律分析鉴定生茶、熟茶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结果:依据质谱裂解规律及文献检索,从安化黑茶生茶乙酸乙酯部位中共鉴定出32个抗氧化活性成分,从生茶正丁醇部位中共鉴定出28个抗氧化活性成分;从熟茶乙酸乙酯部位中共鉴定出31个抗氧化活性成分,从熟茶正丁醇部位中共鉴定出26个抗氧化活性成分。结论:利用DPPH-HPLC-Q-TOF-MS/MS技术快速筛选和鉴别安化黑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有效方法,为其质量控制及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INTRODUCTION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is often de-scribed qualitatively .The remaining oil distributedinthe whole reservoir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distribution of the satura-tion of remaining oil . Logging data are required toaccomplish this . However , many such projects can-not be completed.This method of studyingremainingoil distribution cannot be quantified efficiently and isunable to provide an effective quantitative forecast ofthe distribu…  相似文献   
4.
Landsat8 OLI数据NIR波段(0. 845~0. 885μm)和SWIR2波段(2. 100~2. 300μm)波谱分辨率的提高,已分别成为含Fe~(3+)类、Al-OH类和Mg-OH类蚀变矿物的诊断性谱段。通过利用混合调制匹配滤波(mixture tuned matched filtering,MTMF)方法,开展多龙矿集区铁格隆远景区含Fe~(3+)类、Al-OH类和Mg-OH类蚀变矿物信息提取研究,并与Hyperion数据蚀变矿物信息提取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于Landsat8 OLI提取的3类蚀变矿物较为可靠;铁格隆远景区蚀变矿物组合的空间分布与斑岩铜矿经典蚀变分带特征基本吻合;遥感蚀变分带由内而外分别为绢英岩化+泥化带(Al-OH类蚀变矿物)和青磐岩化带(Mg-OH类蚀变矿物),Fe~(3+)矿物组合则分布在绢英岩化+泥化带和青磐岩化带之间或过渡带上。  相似文献   
5.
我国浅部煤炭资源已逐渐枯竭,在煤炭进入深部开采的条件下,来自煤层底板高承压灰岩水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深入理解矿区含水层中水化学组成控制机制是针对性地开展水害防治工作的重要科学前提。为了查明安徽钱营孜煤矿深部地下水中常规离子的定性与定量来源,通过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包括相关性分析和R型聚类分析)、离子比值法和Unmix模型对22个灰岩水中常规离子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呈中至弱碱性,溶解性总固体(TDS)变化范围为1 945~5 292 mg/L,阳离子平均质量浓度由大到小排序为:Na+ (718 mg/L)、Ca2+ (270 mg/L)、Mg2+ (153 mg/L),阴离子平均质量浓度由大到小排序为:SO4 2? (2 305 mg/L)、HCO3 ? (239 mg/L)、Cl? (186 mg/L),95%样品的水化学类型为SO4-Na型。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离子比值分析表明,含水层中水化学组成控制因素主要为硫酸盐和碳酸盐矿物的溶解(源1)以及盐岩的溶解和硅酸盐矿物的风化(源2)。Unmix模型显示源1和源2对地下水中常规离子浓度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6%和44%,其中,源1对Ca2+、Mg2+、Na+和SO4 2?浓度贡献率依次为73%、68%、63%和73%,源2对Cl?和HCO3 ?浓度的贡献率分别为75%和66%。研究成果可为相似条件煤矿突水水源的精准识别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胡胜  汪瑛  陈荣  何如意 《高原气象》2009,28(6):1434-1442
介绍了临近预报系统“雨燕”中的风暴系列算法, 包括风暴识别、 风暴追踪、 基于TREC技术的风暴位置预报, 以及预报位置实时评分算法等。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出现的多个强对流天气, 统计出该风暴产品在30 min和60 min预报时效的绝对距离误差分别约为13 km和23 km。分析了北京奥运天气预报示范项目期间该风暴产品误差较大的原因, 主要集中于TREC技术本身及其适用范围, 以及风暴预报方案中处理细节的不足, 具体为TREC技术不适用于孤立的回波单体, 雷达探测边界对TREC技术的影响, TREC矢量有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不连续性, 以及对孤立少动单体的不当处理等。针对上述原因, 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方案, 包括对用于风暴位置预报的TREC矢量增加一致性检验, 利用风暴的历史轨迹校正不恰当的TREC矢量; 对TREC技术中象素阵列大小进行统计分析, 选择最适合北京地区的阵列大小; 风暴预报位置超出回波范围时新的处理技巧等。利用北京奥运期间的强对流资料, 对改进后的风暴算法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一方面, 改进后的算法能较好地控制风暴预报位置的绝对误差, 在30 min和60 min预报时效, 绝对误差分别减小了25%和26%。另一方面, 由于预报位置精度的提高, 能够提升相邻时刻风暴匹配的效率, 使得与以前算法相比有更多的风暴样本参与了各个预报时效的评分。  相似文献   
7.
在雷达产品相似度比较中提出雷达回波特征向量这一概念,将雷达回波产品用一组有限长度的数字进行描述,使得雷达回波相似度的比较转化为线性代数计算。通过受干扰回波自动识别,雷达回波的聚类应用展示雷达回波特征向量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美丽中国中脊带”区域97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为研究对象,从本体价值禀赋、遗产资源组合优势、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环境及区域旅游发展水平4个维度构建传统村落旅游响应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TOPSIS法计算各单元旅游响应度,并运用ArcGIS 10.2进行可视化处理。结果表明:(1)各单元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差异明显,南方高于北方,胡焕庸线东侧高于西侧,呈现由高到低依次为南部、中部、北部的空间格局;省际之间传统村落旅游响应度较低、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传统村落资源丰富,但旅游开发利用程度整体不高,79.38%的研究单元旅游响应度在3级以下。(2)传统村落旅游响应3级及以上的景观亚区均位于胡焕庸线的东侧,空间分异明显;景观区、景观亚区传统村落数量与该区域旅游响应相关性不强;景观大区传统村落数量与该区旅游响应度有一定的耦合性。  相似文献   
9.
分析总结了人工智能方法在地球系统模式中的应用,提出了人工智能数据驱动与物理模型理论驱动相融合的智能化地球系统模式研究框架,并对该框架的研究思路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该框架将地球系统模式自下而上的数据驱动模型与自上而下的物理模型耦合,通过双向驱动共同实现地球系统数学物理方程的有效求解,从而构建智能化的地球系统模式。进一步研究需要基于该理论框架提出具体可行的算法,从而促进智能化地球系统模式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4月14日下午—15日凌晨左右发生在桂西南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小时雨强较大、前期以降雹为主、后期以短历时强降水为主的特点;近地层锋面和辐合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重要触发机制;200 hPa高空辐散流场有利于底层辐合上升运动的加强,可以弥补500 hPa弱槽槽前动力抬升机制的不足;对流层中层具有干冷空气的侵入是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关键因子,而地面强对流天气容易发生在干空气侵入700 hPa层之后数小时内;强对流天气容易发生在θse大值区或者舌区;对流层正涡度从中层下传到底层对于预报强对流天气的出现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雷达产品分析表明回波具有明显的悬垂回波、弱回波区、辐合区、中气旋、三体散射长钉和旁瓣回波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