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安徽宣城红土微生物GDGTs分布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南方更新世红土是古气候环境变化研究非常重要的载体之一,红土微生物类脂分子是其古气候环境研究的有效指标,但其在红土中的古气候意义需要更进一步的挖掘和明确.选取处于气候变化敏感地带并且已有很好年代学基础的安徽宣城红土剖面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系统的样品采集,利用改善后的碱式水解法提取红土微生物类脂分子,通过对比分析、比较印证等方法对其中的甘油二烷基链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简称GDGTs)进行系统研究.宣城剖面GDGTs分布特征显示:剖面下部各指标呈旋回性变化、而上部相对稳定,表明形成初期环境比较动荡,而后期成土环境相对稳定;土壤pH为7.0~8.0,推测其物源主要来源于北方干旱区或长江中下游干涸河滩沉积;BIT指标反映宣城地区在130 ka BP左右气候极为干旱.结果表明,红土中微生物类脂物GDGTs能够定量、高分辨率地重建安徽宣城的古气候环境,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求江西九江红土地层中所记录的古气候环境信息,论文在对江西九江红土剖面的野外地貌、岩性和相关沉积环境调查分析基础上,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正构烷烃、一元正脂肪酸等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研究,着重分析了正构烷烃和一元正脂肪酸的来源及其碳数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江西九江红土剖面上部均质红土中正构烷烃的CPI、∑C_(21)~–/∑C_(22)~+及一元正脂肪酸的CPI_L值均大于其下部的网纹红土,且波动较为明显,表明网纹红土的形成气候比其上的均质红土形成时期气候暖湿,反映了中更新世中期(600~300kaBP)的极端暖湿期;正构烷烃的∑C_(21)~–/∑C_(22)~+、(C_(15)+C_(17)+C_(19))/(C_(27)+C_(29)+C_(31))、(C_(16)+C_(17)+C_(18))/(C_(29)+C_(31)+C_(33))、C_(17)/C_(31)在剖面上表现出一致的旋回性变化,反应了江西九江中更新世以来气候的冷暖旋回变化。结果表明红土地层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古气候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兰州红咀寺剖面为例 ,以 2 cm的间隔采样 ,进行了碳酸盐含量的测定 ,获得数据 892个 ,与其它古气候指标 (磁化率、有机碳总量 )进行对比后揭示了该地区近 3 0× 10 3 a来气候变化的频率及突变事件。3 0× 10 3 a以来主要可以分为 4个阶段 :暖湿期(3 3× 10 3 ~ 40× 10 3 a B.P.)、凉偏干期 (3 0× 10 3 ~ 2 7× 10 3 a B.P.)、寒冷干燥期 (2 7× 10 3 ~ 10× 10 3 a B.P.)、暖湿期 (10× 10 3 ~ 3× 10 3 a B.P.) ,各阶段中气候快速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4.
搜集了元朝至民国期间历史资料所记载的地质灾害,以月为基本单位将各次地质灾害按时间顺序投影成时间谱图,并通过100个月的窗口进行1/2窗口的滑动平均统计得出相应的频数,对该频数的时间谱图和统计直方图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274-290a的大周期和平均19.5a的小周期。在灾害发生的大周期中灾害随气候的连续递变而增强,灾害发生的大周期是气候变化周期的一半。灾害发生的小周期与地球章动(晃动)主周期、太阳-月亮-地球的公共会合周期、木星和土星的会合周期、沙罗周期等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5.

开展地质历史时期滑坡的年代学研究,是正确认识重大滑坡灾害历史发育过程、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基础之一。论文以三峡库区巴东县黄土坡滑坡为研究对象,在资料收集和野外调查基础上,在黄土坡滑坡临江Ⅰ号滑坡体3#支洞滑坡带上采集4个方解石晶体样品,并开展了MC-ICPMS 230Th年代学分析。黄土坡滑坡3#支洞次生方解石的U含量变化在30.9×10-9~45.6×10-9g/g之间,234U/238U比值波动在1.362~2.673范围,基本能满足高精度U-Th测年的要求。4个样品碎屑Th校正230Th年龄分别为155.2±18.6 ka B.P.、134.6±5.6 ka B.P.、70.9±8.5 ka B.P.和103.3±18.2 ka B.P.。年代结果表明,三峡黄土坡Ⅰ号临江滑坡体的滑动时代在155.2~70.9 ka之间。这些年龄数据虽然具有较大的误差,但年龄存在明显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滑坡期次,印证了黄土坡滑坡滑坡体的多期次性,是一个发生频率高、多个崩滑堆积体和滑坡组成的特大型复合滑坡。定年结果与野外调查以及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挑选滑坡体滑带纯净的次生方解石进行U-Th测年是研究大型滑坡年代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最后,将黄土坡滑坡年代期次与长江三峡及邻区新构造运动、地貌过程、气候变化和其他滑坡活动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三峡库区黄土坡滑坡在新构造快速抬升时期广泛发育,并与暖湿多雨期相对应,表明黄土坡滑坡的发育演化受到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耦合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马舒慧  彭红霞 《地球科学》2018,43(11):4018-4026
"巫山黄土"是指分布于长江三峡地区的黄土状堆积物,是中国黄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古气候环境意义.微生物四醚膜脂是反演古气候环境的灵敏指标,为了进一步理解巫山黄土中蕴含的古气候意义,通过测定巫山黄土中微生物醚类化合物(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基于支链GDGTs(bGDGTs)的甲基化指数(methylation index of branched tetraethers,MBT)和环化指数(cyclization ration of branched tetraethers,CBT)重建该地44.4~22.8 ka.BP的古温度年平均气温(mean annual air temperature,MAAT),MAAT与频率磁化率曲线和北大西洋沉积物有孔虫曲线对比,其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反映了其指标的可靠性.巫山黄土的陆源输入指数(BIT值,bGDGTs vs.crenarchaeol)在0.5~1.0之间,大部分值接近于1.0,但有几个极低值,分析为干旱事件.根据MAAT和BIT指标,巫山地区在冰期气候有剧烈的波动,在36.2±3.6 ka.BP、26.0±2.7 ka.BP、23.7±2.3 ka.BP时相对比较干旱,推测可能分别对应着H4、H3和H2事件,表明该区气候变化响应全球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水热条件分析及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干旱地区,固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限制,水热不同地,匹配不完全:高山地带降水充沛,热量相对不足;盆地内部热量资源丰富,但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恶劣的气候环境严重的限制了植被,土壤的发育,地表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大部分地区表现出明显的荒漠化特征。笔者通过分析研究区水热条件,阐述区内主要环境问题,并就此提出生态环境恢复的主要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