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181篇
测绘学   186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186篇
地质学   420篇
海洋学   131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99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分析了秦山核电站邻近水域生态零点调查四个航次的浮游植物样品,结果表明: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种数和细胞密度在时间尺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夏大于秋大于春大于冬,并且与环境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子是温度、盐度和径流,而影响日变化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潮汐。  相似文献   
3.
第七届国际现代和化石甲藻学术大会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and FossilDinoflagellates)于 2 0 0 3年 9月 2 1~ 2 8日在日本长崎举行 ,来自 2 0个国家和地区的 110名科学家参加了这一盛会。会议的讨论内容包括甲藻进化 (分类学、分子生物学、系统发生学、生活史 )、甲藻区系和甲藻有害等。会议期间 ,召开了赤潮原因种分类学问题的专题讨论会 (Red tide Wactch-er workshop on problems of HAB causative species taxonomy) ,与会的有 Max Taylor,Ya-suwo Fukoyo,Gert Hansen,Jacob L arsen等国际知名的甲藻专家 …  相似文献   
4.
土屋铜矿上方覆盖层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善定  王学求 《新疆地质》2005,23(3):239-243
通过对土屋铜矿上方覆盖层不同层位样品进行分析发现,成矿元素Cu在覆盖层底部靠近基岩的原地风化残积层和地表弱胶结层中富集,而在地衰弱胶结层中又倾向于向两“极”富集,即在最粗粒级和最细粒级含量较高.考虑到采样效率和成本等综合因素,在区域调查中,以采集弱胶结层(5~40cm)、细粒级样品(-160目)为最佳采样介质.  相似文献   
5.
考虑用GMRES方法求解多右端非对称位移方程组(A-σjI)x^(j)=b^(j),1≤j≤p。基于Smith的求解多右端方程组的种子投影思想,提出了求解上述位移方程组的GMRES种子投影方法,利用种子方程组产生的Krylov子空间来求近似解。本文给出了近似解的误差界,最后数值结果显示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康山“沥青脉”的成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康山固体可燃脉体产状、脉石矿物性质、构造发展史的综合分析,认为民因很可能是下寒武统荷塘组中的的软沥青和有机质,在加里东运动期间,由于区域应力体系的变化而爆炸运移形成的。康山脉石矿物是沥青和有机质,不是煤和无机物。沥青的源岩为下武统荷组富有机质的黑色泥岩、硅质泥岩、硅质岩。康山脉中的固体沥青和有机质,当初挤入时应呈塑性流动状态,康山沥青系由石油经热演化而成。  相似文献   
7.
岩石水压致裂和诱发地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7种岩石各制备了几类不同预裂纹的系列试件,并在不同围压下进行水压致裂强度实验。结合典型的水库诱发地震的实际资料和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实验结果,以及应用岩石强度理论和岩石断裂力学的一些原理、方法,进行岩石孔隙水压诱发地震的探讨。初步结果为:(1)若岩体内构造应力很小,一定大小的孔隙水压力σp,可直接使岩体内的薄弱面致裂并发生小地震。(2)若构造应力较大,存在两类诱发地震的可能:①对岩体浅部一些走向与构造应力的主压应力σ1方向相近的薄弱面,σp可促使其发生张性破裂并诱发小地震。②当构造应力接近于断裂的抗剪强度时,因σp,降低了断裂面上的正应力σn,使原处于稳定状态的断裂失稳,发生滑移破裂并诱发出地震。σp导致断裂的破裂深度增大,使诱发地震的震级大于原潜在的地震震级。(3)各种岩体均存在着一个极限深度,此深度后不再有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标准地名图集》是以重庆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项目的成果数据为基础专题数据,结合政府部门发布的权威统计资料和重庆市最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编制而成。为了更好地进行图集编制,需要对图集的整体设计、关键技术等进行讨论,同时总结《图集》的编制流程,对今后同类地图集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根据天然气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柴西)地区天然气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测试和收集该地区18个油气田及含油气构造的83个天然气样品,分析其组分和C同位素数据,结果显示,该区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烃类含量介于79.24%~99.81%之间,天然气比重介于0.72~1.36之间,天然气干燥系数(C1/C2+)介于1.04~617.8之间,甲烷C同位素值介于-51.4‰~-24.2‰之间,乙烷C同位素值介于-34.2‰~-17.4‰之间。在此基础上,对该区不同构造带的天然气成因类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天然气类型可划分为腐泥型气、腐殖型气、混合气3类,柴西北部天然气主要为腐泥型气和混合气,少量腐殖型气;柴西南部主要为腐泥型气,少量混合气。同时,建立了天然气成因类型的判识指标,对该区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今后的天然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豫西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床流体包裹体和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河南省银家沟硫铁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华熊地块内,是东秦岭地区最大的硫铁多金属矿床,以其硫铁储量大及共、伴生元素复杂区别于东秦岭其他以钼为主的矿床.成矿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矽卡岩期、硫化物期和表生期,包括磁铁矿阶段、脉状石英-辉钼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阶段、网脉状石英辉钼矿阶段、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阶段、方解石-方铅矿闪锌矿阶段和玉髓褐铁矿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银家沟矿床主要发育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W型)、含CO2三相包裹体(C型)和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S型).钾长花岗斑岩的石英斑晶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341~>550℃之间,盐度介于0.4%~44.0% NaCl eqv之间,属H2O-NaCl-CO2体系;脉状石英-辉钼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382~416℃之间,盐度介于3.6%~40.8% NaCl eqv之间,属H2O-NaCl体系;石英-方解石-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闪锌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318~436℃之间,盐度介于5.6%~42.4% NaCl eqv之间,属H2O-NaCl体系;网脉状石英-辉钼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321~411℃之间,盐度介于6.3%~16.4% NaCl eqv之间,属H2 O-NaCl体系;石英-绢云母黄铁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326~419℃之间,盐度介于4.7%~49.4% NaCl eqv之间,属H2O-NaCl体系.银家沟矿床成矿流体主要为高温、高盐度流体,总体上属于H2O-NaCl±CO2体系.成矿热液的δ18 OH2O值为4.0‰~8.6‰,δ18 Dv-SMOW值为-64‰~-52‰,表明成矿流体来自岩浆水.矿石金属硫化物的δ18 SV-CDT值介于-0.2‰~6.3‰之间,平均为1.6‰,具深源硫特征,硫主要来自分异很差的由火成物质组成的下地壳,官道口群白云岩亦提供了部分重硫.矿床金属硫化物的206 Pb/204 Pb值介于17.331~18.043之间,207 Pb/204 Pb值变化于15.444~15.575之间,208 Pb/204 Pb值变化于37.783~38.236之间,总体上与银家沟岩体的铅同位素范围一致,暗示铅主要来自矿区内的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地层在成矿过程中亦提供了少量物质.银家沟矿床属斑岩-矽卡岩型,形成于中生代EW向构造体制向NNE向构造体制转变阶段,成矿流体多期次的沸腾作用是矿质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