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波非气象雷达回波的人工智能识别及滤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统计分析2003—2006年宁波雷达的非气象杂波, 影响杂波主要为地物杂波, 包括普通地物杂波 (NP杂波) 和异常地物杂波 (AP杂波) ; 并分析这些杂波在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谱宽产品上不连续的离散状分布等特征。基于以上特征及传统杂波识别的经验而设计出一种近似模拟人眼模糊识别的稳定安全的多维线性近似的杂波识别及其过滤算法, 在 190 个个例测试中大都效果较好, 尤其在 150 km 以内, 能够在确保降水数据完整、准确的基础上有效过滤非气象杂波。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小面积区域(10 000 km2左右)雷电防御工作准确化、精细化的要求, 选取人工观测半径用以优化1 km×1 km网格的雷电参数。实例分析表明:优化网格法可以修正1 km×1 km相邻网格的年平均地闪密度值的大幅波动, 避免相邻网格突变值的出现。也可以使1 km×1 km网格的雷电日更符合气象意义。并可以准确分析用于表征区域强雷暴分布的平均单位雷电日地闪密度和最大单位雷电日地闪密度等雷电参数。  相似文献   
3.
西南天山成矿规律及其与境外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章依据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含矿岩石建造、成矿时代和主要矿种,在简要论述中国西南天山成矿带中金属矿床地质成矿特征和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与境外南天山成矿带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进而明确了境内外成矿的差异性,指出该区的主攻矿种及其主攻矿床类型,提出了下一步地质找矿工作的重点部署地区。  相似文献   
4.
姚日升  丁烨毅  王焱 《气象科技》2012,40(6):922-927
根据气象信息发布实际业务需求,制定信息发布级别和发布内容,针对不同的终端预先制作好发布模版,模版内容由发布级别和终端共同决定;模版制作中区分不同的页面类型,使用公共页面实现模版制作、管理和维护的方便性;对科普宣传类的公共页面做到智能化处理;模版中的文字、图片充分利用SQL语句的各种功能从气象业务数据库中提取并尽可能自动完成,对需要实时更新和相对固定的信息区别对待,最大限度地减小通信量,提高效率的同时提升稳定性.该文通过产品实例图片展示系统实际播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浙江省沿海宁波鄞州站(城区)、台州洪家站(郊区)和宁波石浦站(海岛)1956-2018年夏季(6-8月)逐日最高、最低气温和1978-2017年宁波城市化进程参数资料,研究城市化进程与夏季极端气温及高温热浪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宁波城区夏季的最高、最低气温的增幅分别为0.306℃/10a、0.271℃/10a,台州郊区增幅与之接近,海岛增幅最小;城区气温的突变时间均早于郊区和海岛的;热岛效应对城区的最高、最低气温变化贡献率分别为57.8%和53.5%,不仅对气温增幅占比大,而且其突变时间要早于城区及对比站气温本身的突变时间。2)宁波是高温热浪袭击较为频繁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开始强高温热浪较集中,21世纪以来高温热浪尤为严重;台州郊区20世纪各级高温热浪频次变化不大,但21世纪较20世纪明显增多。3)宁波城市化发展对高温热浪影响显著,城市化对高温热浪贡献率,相对于郊区站为46.1%,相对于海岛站接近100.0%。4)宁波城市化进程参数K的突变时间与城区的夏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的突变时间一致,与高温日数、平均及极端最高气温、高温热浪频数均显著正相关,其中与平均最高气温的相关性最高。  相似文献   
6.
宁波区域霾过程的天气分型及环流场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俞科爱  胡晓  黄旋旋  顾小丽  徐宏辉  刘洁  丁烨毅  郭建民 《气象》2015,41(12):1514-1524
利用2001—2012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宁波7个县(市)区的地面气象资料,运用Lamb Jenkinson客观分型方法和统计方法,分析宁波区域霾发生规律和大气环流场特征。结果表明,宁波区域霾具有冬季频发、夏季少发的季节分布特点,年均15次,2011和2012年区域霾明显增多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区域霾的主要环流类型为A型、AN型、AS和C型,分别占总数的65.9%、12.3%、6.7%和4.7%, A型主要出现在稳定平直环流的秋、冬季,AN型出现在环流经向度明显增加的冬季,AS型出现在冷暖气流转换空隙期的春、秋季,C型出现在西太平洋高压明显加强的地面弱低压环境场的春、夏季;东部沿海500 hPa气旋性环流、偏西气流及850 hPa微风有利于宁波区域霾发生,反之,500 hPa反气旋环流、850 hPa强盛偏南气流则不利于霾发生;A型环流在弱冷空气影响或静稳天气条件下,连续霾日、重度霾出现概率增大。  相似文献   
7.
宁波桃树花期预报方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宁波奉化桃花为例,应用区域中尺度自动气象站的逐时资料,分析前期光、温、湿条件的变异系数及这些要素与花期的相关系数得出:时积温(度·时)相对日积温(度·日)更能体现其与花期的内在关系,根据变异系数和相关系数的极值来确定预报因子。在此基础上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细网格资料的中期预报产品,采用BP神经网络,建立花期精细化预报模型,应用于实际预报。结果表明,利用中期数值预报产品和适当的预报模型进行花期中期预报是可行的,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提高了气象为农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0年12月至2014年5月宁波近海凉帽山370m高塔气象梯度风观测和浙江北部沿海自动气象站测风资料,对浙江北部近海风速垂直廓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受地形影响,偏南、偏北风时塔基风速一般比上一层风速大。不同天气系统影响下近地边界层风廓线不同,南风型320m以下风速基本遵从对数律。热带气旋影响型和北风型时风廓线可分为3段,常通量层内基本满足对数律,该层向上一段高度热带气旋影响型风速变化不大,北风型反而减小,再往上风速又继续增大。北风型风廓线的这种3段结构表现比热带气旋影响型更为清楚,约80~109m风速出现相对极大值,200~250m间存在风速极小值。满足对数律的近地边界层内小风比大风具有更好的拟合优度。浙江北部沿海自动气象站测风资料不同风型统计分析与高塔风廓线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浙江近海冬季大风风速推算和ASCAT风速订正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10—2014年12月至次年2月浙江省自动气象站测风资料和ASCAT散射计反演的风场资料,通过模糊聚类空间分型,选取有代表性的站点建立浙江近海冷空气大风的风速推算公式,并对ASCAT近海风场产品进行误差分析和风速订正。结果表明:冷空气影响时浙江北部近海多数自动站与舟山浮标站相比有偏南风矢量差,南部近海自动站比温州浮标站有东南风矢量差,自动站风速一般小于浮标站。海拔高度与自动站和浮标站风速差值δ相关性不显著,站点离岸距离是影响δ的主要因子。冷空气影响时浙江近海ASCAT反演风速与实况相关系数的分布具有平行于海岸线且自西向东增大的特征,相关系数超过0.5的站点一般离岸30 km以上,舟山和温州12个浮标站测风与ASCAT反演风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浙江近海ASCAT风速的误差空间差异较大,经订正后的风速分布也具有平行于海岸线、自西向东逐渐增大的特征,且与观测的误差绝对值一般小于2 m·s~(-1)。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江南茶区茶树栽培适宜性,本文综合考虑气候、地形和土壤因子,筛选出年平均气温、年大于等于10℃的活动积温、极端最低气温小于等于-13℃出现的频率、4—10月的平均相对湿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土壤酸碱度和土壤质地等9个评价指标,应用AHP熵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并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图和茶树栽培现状,经细网格推算,构建茶树栽培适宜性评价模型,将江南茶区茶树栽培区划分为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3个等级,并进行分区评述。结果表明,适宜、较适宜和不适宜茶树栽培的面积分别为317518.3km~2,410343.3km~2,148064.5km~2,分别占江南茶区评价面积的36.25%、46.85%和16.9%。利用浙江省松阳县茶树种植现状分布图对松阳县茶树栽培综合适宜性区划结果进行检验评价,表明松阳县茶树栽培适宜性区划结果与茶树种植的分布现状比较吻合。评价结果可为茶树栽培的优化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