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北省秦皇岛灵仙洞发现了一批最后斑鬣狗化石,标本达上千件,至少代表了30个不同个体,包括3具骨架(其中骨架Ⅰ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最完整的1具),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哺乳动物化石,共计26属27种.根据动物群组成、地质地貌以及堆积物的综合分析判断,它的时代可能属于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动物群的生态组合反映当时处于一个温热偏干、半封闭或开阔的山间草原而周边山上有树林的生态环境.标本(尤其是完整骨架)的保存为典型的原地埋藏,死后未受到包括斑鬣狗自身在内的动物干扰和破坏.斑鬣狗在动物群中占绝对优势以及幼年个体和粪化石的发现,表明灵仙洞是一处斑鬣狗族群的巢穴.与其他斑鬣狗巢穴不同的是:斑鬣狗的猎物稀少,鲜见斑鬣狗的活动痕迹,尤其是幼年斑鬣狗啃咬形成的特定产物“nibbling sticks”,这说明灵仙洞既非用于猎物遗骸的储藏,也非用于幼崽的抚养,而是一处共用巢穴,同时也表明灵仙洞的骨骼聚集与埋藏有着特定的成因和机理.  相似文献   
2.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中国内蒙大兴安岭地区植被茂盛,中生代地层出露较少,此前虽有关于热河生物群化石的记录和报道,但仅限于三尾拟蜉蝣、叶肢介和狼鳍鱼等热河生物群代表化石。2017年,笔者在内蒙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宝山乡鸽子山地区发现了蜘蛛化石。这是大兴安岭地区首次发现热河生物群蜘蛛化石,为研究热河生物群蜘蛛化石的分类演化和古地理分布,及该地区热河生物群化石组合面貌和古气候、古环境研究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3.
对建筑物灾变发生时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做出准确预估是未来建筑结构设计初期需要努力的方向。基于下一代性能化设计理论,通过精细化建模和动力时程分析对结构进行易损性分析,并以此得到抗震性能评估所需的各类地震响应参数,建立RC框架结构全概率抗震性能评估方法。以云南大学力行楼为例,通过地震损失预测得到了该栋建筑的经济损失、修复时间和人员伤亡情况。该方法直观清晰地展示了结果,便于业主及非本专业从业者理解。  相似文献   
4.
Masao  Kametaka  Hiromi  Nagai  Sizhao  Zhu  Masamichi  Takebe 《Island Arc》2009,18(1):108-125
The biostratigraphy of the Middle Permian Gufeng Formation in the northeastern Yangtze platform is examined based on radiolarians. This study is concentrated on the Anmenkou section in the Chaohu area of Anhui Province, China. The Gufeng Formation is divided into the Phosphate Nodule-bearing Mudstone Member (PNMM) and the Siliceous Rock Member (SRM) in ascending order. The former primarily consists of mudstone including abundant phosphate nodules, and the latter consists mainly of alternating beds of chert, siliceous mudstone and mudstone, with intercalations of porous chert. Ammonoids in the mudstone of the lower PNMM are Wordian. Chert, siliceous mudstone and mudstone of the SRM include abundant radiolarians with sponge spicule assemblages suggestive of the Wordian–Capitanian. Albaillellaria are predominant in the lower SRM, while Entactinaria and Spumellaria are predominant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SRM. These radiolarians correspond to three radiolarian assemblage zones: Pseudoalbaillella longtanensis – Pseudoalbaillella fusiformis , Follicucullus monacanthus , and Follicucullus scholasticus – Ruzhencevispongus uralicus . The assemblage of radiolarians and sponge spicule fauna suggests a depositional depth of 150–500 m. The radiolarian fauna of the Gufeng Form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representative of the relatively shallow, tropical radiolarian fauna of the Middle Permian eastern Paleotethys.  相似文献   
5.
电子自旋共振法年龄测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自旋共振(ESR)法适用于第四纪样品的年龄测定.本文报道近2年来作者等对鹿角、丽蚌、石筍、黄土、珊瑚和贝壳样品的年龄测定,其结果与地层、TL和14C年龄相符.预示ESR法将会成为第四纪年代学研究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6.
海洋生物声学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并已在军事和生产上得到应用,取得了效果。海洋动物发声是海洋环境噪声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声纳系统的水下背景干扰源,尤其是在近岸海区,往往不可忽视。所以,研究海洋动物发声,除了在海洋生物学的研究中有明显的重要性外,对进一步了解海洋环境噪声的产生原因、变化规律及其物理机理,以及在声纳设计等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已有报道,人们曾观測到鼓虾、石首鱼类、海胆、殆贝、藤壶、鲸等海洋动物集群发出的声音,往往造成很强的海洋噪声源。这些生物机体噪声通常还具有季节性或周日性的变化。有关海洋生物机体发声的观测和信号分析研究,国外虽有一些报道,但仅限于某些海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近岸海区的发声生物在100种以上,其中不少种类具有集群大、发声强的特点。石首鱼科鱼类是我国近岸海区主要的海洋发声鱼类,约占我国海洋发声鱼类总数的三分之一,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其主要发声器官为鳔和邻近的鼓肌,当鼓肌收縮时压迫内脏,使鳔壁共振发出声音。他们在上述某些海区集群发出的声音,有时在海面也能清晰听到。 本文主要对过去多年来我国渤海、黄海、东海近岸海区,某些集群大、发声强、具有代表性的石首科鱼的现场观测资料作了分析和阐述,其中包括集群发声的声学特征,以及随时间、地点的変化。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大连市复州湾东海水泥厂的骆驼山石灰岩矿区有一处富含脊椎动物化石的金远洞洞穴堆积,在2013年被发现后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注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大连自然博物馆的联合考察队于2014年8月对该地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和清理工作时,采集到属种多样的哺乳动物化石及一批燧石、砂岩、脉石英等疑似石制品及古人类活动遗迹。2015年初东海水泥厂在金远洞西侧的石灰岩炸山采石过程中揭露出金远洞堆积主体,出露了可见厚度大于40m、底部长128m、洞顶发掘面积逾600m2的大型洞穴堆积,并含有发育良好的5条钙质结核层和6条富含哺乳动物的化石层。2016年,联合考察队对骆驼山金远洞进行了系统的地质调查和野外发掘,重点发掘了自上而下的第一和第四层,出土了大量完整的及保存程度不等的哺乳动物头骨和肢骨化石,还出土了鸟类和爬行类化石,此外,还系统采集了古地磁和孢粉样品。根据目前初步鉴定的结果,金远洞哺乳动物群有59个种类,在分类组成上种类最多的是食肉目和偶蹄目,分别占哺乳类种类总数的34%和31%,而奇蹄目(8%)、翼手目(8%)、食虫目(6%)、啮齿目(6%)、兔形目(3%)、长鼻目(2%)和灵长目(2%)则较少。在生态类型的组成上以粗食者的种类最多,占哺乳动物总数的32%;其次是肉食类(18%)、杂食类及食虫类(均为15%)和嫩食类(13%),腐食类最少(7%)。根据初步鉴定的化石组成推测,金远洞上部堆积物(第一、二层和第三层上部)的时代可能与周口店猿人遗址相当,很可能属于中更新世;而中下部堆积物(第四、五层)的地质时代大致相当于蓝田公王岭或狭义泥河湾,应为早更新世。此外,还在骆驼山40m高程的半山腰望海洞堆积中采集到了肿骨鹿(Sinomegaceros pachyosteus)和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等化石,具有寻找远古人类的巨大前景。

  相似文献   
8.
正Objective Mongolarachnidae are large netted spiders,living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The earliest fossil record is Nephila jurassica,which was discovered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Jiulongshan Formation in Daohugou,Ningcheng City,Inner Mongolia of China.The type specimen of N.jurassicais female was the largest fossil  相似文献   
9.
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G. Cuvier)俗称江猪,属鲸目(Cetacea),齿鯨亚目(Odontoceti),鼠海豚科,是海豚类中最小型的一种,也是我国沿海最常见的一种近岸小型无鰭鼠海豚。一般体长不超过2米,体重约30-80公斤,如图1照片所示。 江豚与其他海洋哺乳动物一祥,能发出多变的声信号,而且每一种声信号都受其生态行为的支配。发声系统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官能。海豚用其发射的声信号测定水下目标的距离、方位和大小,以至判断其形状,因而能有效的绕过障碍,避开或驱逐来犯之敌。依靠其声信号能更有效的捕获足够的食物,营养自身,抚育后代。声信号是海洋哺乳类动物在自然界进行生存斗争的有利武器。声信号又是海洋哺乳动物的语言,借以进行“社会”联络和通讯,甚至教育它们的后代。为此。人们把它们的这种功能称作“第六官能”(sixth sense)。 观察海兽类的声学行为,测试分析其声信号的结构和物理特性,是揭示它们的回声定位系统的机制,破译其“语言”奥密所必不可少的一步。从而将为驯养它们成为人类的水下得力“助手”提供可靠的实验方案,也将为仿生学等新的学科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本实验是为了把江豚驯养成“水下警犬”使其在海湾、河口进行人工放养鱼群的放牧,以及协助人类进行水下作业等目的而进行的基础工作,也是研究海洋哺乳动物回声定位的发射与接收机制的探索。实验工作是在一定的半自然条件下,对江豚某些生态行为下的声信号作了较详细的记录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一种特殊类型硅质岩——浮石状燧石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一种较为少见的特殊硅质岩产于南京及巢湖地区的下二叠统孤峰组地层中。它的显著特征是岩石中存在大量菱形和不规则状孔隙,孔隙周边和孔隙间主要由微晶石英组成。通过对该岩石的成分和结构等特征的研究,认为它是一种交代碳酸盐岩成因的硅质岩,并定名为浮石状燧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