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深防渗帷幕性质研究及设计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渗帷幕在很多国家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但深度超过 35m较少。防渗帷幕其施工目标参数控制难度大 ,而且深度增加导致难度更大。因此施工目标参数对施工影响起关键决定作用。究竟应如何确定合理的目标参数 ,即保证防渗帷幕的工程作用 ,又不会增加施工难度和工程造价 ?通过土力学基本理论分析 ,并针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多工况比较计算 ,然后对比现行相关规程规范 ,提出保证降水帷幕发挥作用的施工参数  相似文献   
2.
Significant advanc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isaster losses at the global and national scales, but very little research has been done at the sub-national level, especially in China. Based on socioeconomic and disaster impact data from 31 provinces (municipalities, and autonomous regions) in China from 1990 to 2010, ordinary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ffe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Results showed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yed a distinct role in mitigating disaster damages in the whole China and its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re existed a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disaster losses in the whole China and its eastern region, and an inverted-U nonlinearity linkage in its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These findings further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isaster losses. Economic growth had played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mitigating disaster loss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China than that in the western one. Further investigations demonstrated that as economic develops, there were fewer deaths caused by natural hazards in whole China and all its three region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lower level of education, higher unemployment rate and greater gross dependence ratio has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e in death toll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but this trend could be partly offset by wealth growth.  相似文献   
3.
南海珠江口盆地东沙隆起区生物礁演化模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其在形成演化过程中出现了有利于生物礁生长发育的环境。东沙隆起在中新世时期属于浅海环境,远离物源区,温度、盐度和水深适宜生物礁的生长和发育。通过地震资料的解释、测井、岩心资料的综合分析,并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对比,认为东沙隆起发育大量规模不等的生物礁,且其发育演化与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和区域构造演化阶段可以对应起来。相对海平面的旋回性变化和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结合,使得研究区生物礁具有较好的孔渗性,可以成为有潜力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4.
配合2015年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利用成都市气象和空气质量观测数据、卫星遥感、地理信息及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料,对该市风、热/冷环境和大气环境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成都市主导风向为NE,年平均风速为1.2m/s,静风频率高达34%,冬季风速最小。市域内风速总体呈东北向西南递减趋势,西部沿龙门山岷江口和湔江口为市域2处主要通风口。21世纪00年代城市集中区风速较20世纪80、90年代显著减少,NE和NW风向上减少可达0.5m/s。②该市较强等级以上热岛面积由1992年的53.6km~2发展至2014年的798km~2,且热岛中心呈现多极化。高级别生态冷源集中于龙门山和龙泉山,大规模城市扩张与沿山坡耕地是热/冷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③成都大气环境状况不佳,空气污染程度呈现城区—近郊—远郊递减特征。2007—2014年城区PM10和NO2平均浓度分别为0.116mg/m~3和0.054mg/m~3,均未达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④绘制了成都市城市气候分析图,并结合实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以及发展诉求,形成了城市规划气候建议图,将全市划分为6类规划分区,明确了对气候影响程度不同的各类空间,进而为成都市2049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了气候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Although the immunomodulatory activity of bamboo vinegar and charcoal powder (BVC) has been increasingly documented in domestic animals, the use of BVC as immun...  相似文献   
6.
基于历史地图与遥感影像的近百年来长江荆江段河道演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基于实测的军事地形图和Landsat遥感影像,重建了20世纪30年代至2015年的近百年长江荆江段河道演变空间数据集,并以此为基础使用计盒维数法在ArcGIS 10.2平台上测算得出河道分形维数近百年来的变化过程。研究表明:荆江河道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河道分维数值在1.074 7~1.049 1之间变动,平均值为1.061 3。近百年来荆江河道演变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20世纪30~50年代和1976~2015年,其分维均值分别为1.074 3和1.052 6。近百年来荆江河道处于逐渐趋于稳定的过程中。各时间断面下荆江的分维值都高于上荆江,下荆江的河流复杂程度大于上荆江,且荆江河道分维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下荆江。近百年来荆江河道分维下降的原因主要是1949年后荆江河道大规模治理和人工截弯取直。  相似文献   
7.
能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区域能源供需保障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能源风险管理的重大问题之一。尝试引进灾害风险评价的方法,从能源资源、生产、运输、消费等多角度构建了综合能源保障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综合能源保障风险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苏州地区为能源潜在风险区;无锡、常州及南京等地区属于能源低等保障区;南通、镇江、淮安及徐州等地区属于能源中等保障区;连云港、宿迁及盐城等地区属于能源高保障区,能源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安徽黄梅尖地区位于庐枞火山岩盆地东南缘,区内铀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成矿类型是与碱性岩有关的低温热液型铀矿,铀矿化受地层、断裂、岩浆岩及热液活动控制。通过开展地面伽玛能谱、伽玛总量、激发极化法等综合物探方法,进一步研究了黄梅尖地区典型铀矿床(点)的地球物理特征,认为该区铀矿床(点)一般位于伽玛偏高、能谱铀异常场—高场梯度带上,含矿断裂的电性特征表现为低阻高极化。通过总结该类铀矿床(点)的地质特征,圈定了黄梅尖岩体成矿远景区和8413矿床东侧成矿远景区,为下一步寻找同类型铀矿有利地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明确西风带和南亚季风对三江源流域的水汽输送作用及对流域降水的影响,利用ERA-20C再分析数据集对三江源流域1948-2010年雨季水汽通量场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得到可表征西风带和南亚季风水汽输送在三江源流域强弱关系的经验正交函数模态及指标,揭示当西风带和南亚季风分别控制流域时的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西风带控制流域水汽输送时,流域内部水汽输送方向为由西北向东南,西风带和南亚季风在流域南边界附近汇集,流域东部及南部(澜沧江源区大部,黄河源区东部)降水显著增加;南亚季风控制流域水汽输送时,流域内部水汽输送方向为由南向北,两支水汽输送路径在流域以北汇集,流域北部(长江源区大部,黄河源区偏北部)降水显著增加。西风带和南亚季风的水汽输送均对三江源流域具有重要作用,两支水汽输送路径分别控制流域时可引起流域内部不同区域降水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海底峡谷是陆源物质向深海运移的重要通道.对于远离陆地的海底峡谷,通常认为浊流是物质搬运的主要营力.受限于探测精度和复杂作业环境影响,使用常规地球物理资料对深水海底峡谷尤其是对谷底沉积体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刻画不够精细.基于水下自主航行器(AUV,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采集的高分辨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