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陈静  陈帆飞  周强 《测绘通报》2011,(7):27-29,36
采用地形分块晕渲的策略,根据不同地形尺度,采用不同的晕渲方法对全球地形数据进行多尺度晕渲。在此基础上,以WCS方式提供全球地形晕渲数据服务,最后通过试验对上述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加密算法的性能,设计一种基于改进型参数切换混沌的图像加密算法。首先根据符号逻辑映射序列自适应选择正弦、余弦或帐篷映射生成参数切换混沌随机序列。选取与行数、列数等长的混沌序列排序生成混沌有序索引值作为行列置乱索引,依次对图像按行、列进行置乱,将剩余混沌序列扩展后与置乱的图像像素按比特进行异或加密得到加密图像,提高密钥空间。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密钥空间较大,能够较好地抵抗攻击。  相似文献   
3.
陈帆  石卫华 《华南地震》2004,24(4):46-49
以单层柱面网壳结构为研究对象,利用El-centro地震波对该类结构进行了时程地震反应分析,考察了结构的地震响应和抗震性能,研究了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失稳特点。选取了几种几何尺寸不同的单层柱面网壳,分析了矢跨比和长跨比对单层柱面网壳动力稳定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隧道工程的建设广泛面临着突水灾害的威胁,突水灾害常给工程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根据致灾构造的成因将隧道典型致灾构造分为断裂带、岩溶含水体、向背斜和单斜含水层、人工富水空间和水下不良地质体五大类;根据隧道围岩条件及破坏特征,归纳出六类防突层类型,相应的提出六种突水破坏模式:整体压裂破坏、剪切破坏、劈裂破坏、关键块失稳破坏、渗透破坏和整体滑移破坏;最后分析了三个典型的工程案例,对提高施工人员对潜在致灾构造的识别、指导隧道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污染过程缓慢且难以治理,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地下水环境保护工作,作为支撑“以防为主”保护理念的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技术研究已成为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国内外地下水污染源解析方面的主要技术方法,包括同位素法、荧光光谱法、地质统计学法、主成分分析法、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自组织映射技术6种常用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在地下水污染识别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动态,总结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性,并就上述方法在地下水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陈立  陈帆  张为  袁晶 《湖泊科学》2020,32(3):840-849
分汊河段冲淤调整会引起汊道分流比的复杂变化.建立准确的分流比计算公式是研究分流比在不同水沙、地形边界条件下变化的基础.以长江上荆江分汊河段——沙市段为例,利用三峡水库蓄水后的实测资料对现有分流比计算式的适用性进行比较,通过引入综合反映两汊糙率、比降差异的因子,建立了较高精度的分流比计算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沙市分汊段分流比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当无法准确反映两汊糙率、比降的差异时,枯水分流比计算误差较大,最大计算偏差达15%;(2)两汊平均水深之比与糙率、比降综合影响系数比高度相关,引入两汊平均水深之比,建立了最大计算偏差小于5%的分流比计算式;(3)三峡水库蓄水后沙市段汊道冲淤变化对枯水分流比的影响大于洪水分流比,对微弯分汊段分流比的影响大于顺直分汊段.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10月16日,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作为广西首批不动产统一登记试点县,荔浦县不动产登记局正式挂牌成立,并颁发了桂林市第一本不动产权证书。然而,不动产登记是个新鲜事物,如何依托县情,走出一条符合荔浦不动产登记改革的道路,摆在了荔浦县不动产登记局的面前。一年来,荔浦县通过部门协作、协调推进、梳理整合,发证数量和质量位居广西前列。  相似文献   
8.
煤炭富集区开发模式解析——以锡林郭勒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富集区的开发力度空前加大,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煤炭—火电—煤化工一体化开发的态势。然而,煤炭资源富集区大多生态脆弱、水资源短缺,这一开发模式与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存在尖锐冲突。重点剖析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煤、电、煤化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现有开发模式的可持续性较差、生态和景观破坏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生态建设具有盲目性。要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调整区域开发模式,控制资源开发范围,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并探索适用的生态建设模式。从长远来看,要实现煤炭资源富集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通过国土规划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建立规范的生态补偿机制,编制综合性区域开发规划,并加强矿区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