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鲜水河断裂带强震危险性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历史地震的史料分析,活断层定量研究以及概率估算,对鲜水河断裂带的北西段和南东段的强震危险性进行了预测,主要识认如下: ①北西段上的松林口—老乾宁之间,目前已积累了相当于7级左右地震的错动势。未来的震级在7.1±0.15之间。1993年前后发震的概率为0.58~0.71;2000年发震的概率为0.61~0.73。②南东段上的金龙寺—色拉哈之间,存在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背景。2000年发震的概率为0.61~0.75。③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上的雅拉河断层(老乾宁—新店子)一直是地震活动的空段,其未来的危险性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
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滑动速率与断层几何关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鲜水河断裂带南东段平面断层几何的基础上,利用二维有限单元数值分析方法探讨了该段各分支断层水平滑动速率以及各断块间的整体抬升速率。数值计算中设该断裂带北西段已知的滑动位移势是由南东段各分支断层分担的,并利用已知南东段的断层滑动速率作检验。结果表明:断裂带北西段水平滑动位移势中的91%是由南东段各分支断层的水平滑动分担的,雅拉河断层、色拉哈断层分担的比例最大,玉龙西断层次之。北西段滑动位移势中的其余9%由南东段垂直差异运动所转换。  相似文献   
3.
20个月内相继发生的三次四川沐川M≥5级地震构成了马边-永善地震带北段的一组“广义震群”。一致的宏微观震中定位和并不显著的震级差表明它们是同一震源体在短时间内出现的“原地重复”性中强震事件。三次地震前后,该段地震活动的时空变化既具有许多相似的规律又存在一些不同的特征。本文强调了深部构造背景对地震空间分布图象的制约;利用岩石力学实验结果初步解释了地震时间演化的复杂性。对马边永善地震带未来强震危险性也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次弄清了毛垭温泉测点的局部地质环境,确定了测泉的水文地质性质和类型,弥补了建点基础资料之不足。采用常规的调查追踪方法对该前兆观测点近期出现的特大异常进行了较为详细地落实,并简要分析了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5.
给出了川- 20 地下水综合观测井井下仪器探头可能存在机械部分相互干扰的现场研究结果。所得结果对于正确区分各种手段今后的异常与干扰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绘出了一种利用弹性叠加原理和线性方程组求解技术研究断层运动特征的有限元反演方法。作为算例,文中对鲜水河断层北西段炉霍M.=7.6级地震的断层位错进行了模拟,并进一步讨论了该断层段的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7.
鲜水河断裂与则木河断裂在几何学特征、运动学特征和地震活动性方面既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又有着重要的差别。由于这两条断裂带都位于川滇菱形块体的北东边界,同属川西巨型左旋走滑断裂带的组成部分,因此在断裂的几何格局、活动方式和地震活动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在菱形块体自北西向南东方向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其东部受到四川地块的阻挡使得块体边界的位移呈现由北西向南东递减的趋势,进而造成了两条断裂带在地震活动性方面的差异。根据详细的野外调查和已有成果,我们认为,断层的活动方式、滑动速率以及变形和变位的调整方式等运动学特征决定了两条断裂带在地震活动性方面的特征,而这些又与断裂带的几何学特征及与周围断裂的组合方式密切相关。通过对两条断裂带的对比研究,可以使我们对每条断裂有更好的理解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9.
四川省西昌地区中更新统昔格达组地层的变形变位等资料表明,该区的应力图象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即大致以礼州为分界,北部泸沽、冕宁一带以强烈的褶皱变形为主,推测其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西;而礼州以南的西昌、邛海附近则广泛发育张性正断层,表明是一引张区。如何从这些局部的构造变形遗迹反演区域应力场,并较好地解释在一小范围内挤压和引张共存的特殊现象,是我们的目的。本文从地质体介质力学性质差异是影响局部应力状态的主要因素这一思想出发,提出了刚性块体接触关系的“边边—点边”演化模式,能较好地解释上述现象。最后,用平面有限元方法模拟了西昌地区的应力场,计算结果与实际资料吻合。“边边——点边”块体接触关系的演化模式,对于解释西南地区一系列串珠状窄长盆地和断陷谷的成因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