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227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夏季高温灾害机理及预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利用我国1961-2003年夏季(6—8月)高温资料,建立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城市强高温及高温过程较完整的时间序列,探讨了该地区主要城市高温气候特征。分析该地区南京、杭州、南昌等城市夏季高温灾害机理,东亚副热带高压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夏季高温的主要影响系统。在此基础上用均生函数-最佳子回归集构造预测模型,预测夏季月高温出现日数,通过42a高温资料预报检验,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值得在业务中应用。  相似文献   
2.
3.
张佳华  孔昭宸 《地理科学》1997,7(4):316-322
从北京坟庄剖面具有^14C测年的54个样品原始记录中,选取11个孢粉类型,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该区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资料进行再分析,阐明该方法能消除因主观原因对同一孢粉谱的分带差异。对北京多样性的生态环境,用累积贡献率为57%且离散性大响应此环境特征,更好地恢复过去环境。  相似文献   
4.
20 0 1~ 2 0 0 3年在北京实施了大气边界层动力、热力、化学综合观测试验 (BECAPEX ,BeijingCityAtmosphericPollutionObservationFieldExperiment) ,获取了北京城市大气动力和大气化学三维结构图像。综合观测试验分析研究发现 ,城市区域呈非均匀次生尺度热岛分布 ,并伴随着城市次生尺度环流 ,影响了局地空气污染物分布特征。MODIS卫星遥感 地面观测资料经过变分分析 ,可发现北京城市空气污染与周边区域影响源有密切关系 ,并影响城市群落环境气候特征 ,导致该区域日照、雾日、低云量和能见度呈显著年代际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In this study,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and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were used to research the long-distance moisture transport supply source of the extreme rainfall event that occurred on July 21, 2012 in Beijing. Recording a maximum rainfall amount of 460 mm in 24 h, this rainstorm event had two dominant moisture transport channels. In the early stage of the rainstorm, the first channel comprised southwesterly monsoonal moisture from the Bay of Bengal (BOB) that was directly transported to north China along the eastern edge of Tibetan Plateau (TP) by orographic uplift. During the rainstorm, the southwesterly moisture transport was weakened by the transfer of Typhoon Vicente. Moreover, the southeasterly moisture transport between the typhoon and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became another dominant moisture transport channel. The moisture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wa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the southeasterly moisture transport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moisture in the middle troposphere was mainly transported from the BOB and Indian Ocean. The control experiment well reproduced the distribution and intensity of rainfall and moisture transport. By comparing the control and three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we found that the moisture transported from Typhoon Vicente and a tropical cyclone in the BOB both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is extreme rainfall event. After Typhoon Vicente was removed in a sensitivity experiment, the maximum 24-h accumulated rainfall in north China was reduced by approximately 50%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experiment, while the rainfall after removing the tropical cyclone was reduced by 30%. When both the typhoon and tropical cyclone were removed, the southwesterly moisture transport was enhanced. Moreover, the sensitivity experiment of removing Typhoon Vicente also weakened the tropical cyclone in the BOB. Thus, the moisture pump driven by Typhoon Vicent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tropical cyclone in the BOB through its westerly airflow. Typhoon Vicente was not only the moisture transfer source for the southwesterly monsoonal moisture but also affected the tropical cyclone in the BOB, which was a key supply source of long-distance moisture transport for the extreme rainfall event on July 21, 2012 in Beijing.  相似文献   
6.
全球及区域模式中陆面过程的地表植被覆盖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和区域尺度上陆面生态系统与气候密切相关。全球和区域模式的发展对于我们认识气候与陆地生态的变化起到重要作用。在这些模型中,植被覆盖是影响大气-植被间热量、水分和CO2等交换的重要陆面参数。在分析了陆地植被覆盖分类原理基础上,介绍了目前全球不同植被覆盖分类方案,包括基于地基观测的植被分布、基于生物气候特征的分类方案(如:Holdridge的方案);特别近年来陆面过程试验表明,各种遥感数据源(如:NOAA—AVHRR,EOS—MODIS,Landsat—TM)等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工具来监测全球植被动态,完善植被分类,并且采用高时空分辨率的全球土地覆盖状况特征,在不同时空尺度揭示植被-大气相互作用。本文分析了代表性的3种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陆面植被分类方案,分别是BATS(18类)、SIB(9类)、SIB2(12类)和BIOME—BGC(31类)陆地模式的植被覆盖分类方案.最后分析了目前可用于全球植被覆盖分类的新的遥感数据库。  相似文献   
7.
根据1800-1989年(110年)的资料,分析研究了新加坡地区月平均和年平均降雨量的一些特征。主要结论是:新加坡年平均降雨量存在准2-6年和18年的周期振荡;亚洲季风以及ENSO对新加坡降雨量有明显的影响。新加坡年雨量的谷值出现在西南季风期而峰值在东北季风期。在El Nino年,新加坡降雨量多为负距平;而在反El Nino年,新加坡降雨量多为正距平。  相似文献   
8.
强迫二维Rossby波传播特征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Bjerknes提出了大气对外界强迫响应的概念。大量研究已证明这一遥响应机制的存在,且大气对强迫源的遥响应及其低频活动的共同特征都表现为类似大圆路径的波列,Hoskins的理论研究揭示了这现象的实质,他把叶笃正所提出的Rossby波的频散理论推广到球面上。黄荣辉曾利用波折射指数平方与EP通量系统地研究了北半球冬夏准定常行星波的传播规律。邹晓蕾、叶笃正、吴国雄提出了中高纬的相关链、定常地形波链,并指出北美与东亚相关型的差异与两区域地形准定常波在不同纬向流中传播的差异有关。观测分析亦表明,青藏高原是大气低频振荡的强迫源,且在此区域可产生向北、向南或向东、向西传播的波列。  相似文献   
9.
关于大气环流型季节特征形成的物理因子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祥德 《气象科学》1990,10(3):226-236
本文着重研究大气环流季节特征的成因问题。模式试验中将牛顿强迫项的平衡温度斜压结构作类似冬夏气候特征的变化,且加入南北半球大地形强迫作用,研究大气环流型对冬夏全球热力结构特征以及南北半球大地形强迫效应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