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川西地区中二叠统—中三叠统古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内二叠系—三叠系生物化石较丰富,门类有腕足类、蜓类、珊瑚、菊石、牙形石、双壳类及有孔虫等。这些生物门类明显受沉积环境控制。对研究区内中二叠统—中三叠统的古生物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埋藏特征研究,根据生物化石在时间与空间上的组合特征,将研究区中二叠统—中三叠统生物群划分为17个生物群落,并论述了各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环境特征。研究表明,不同生态类型的群落其分布的地理位置有一定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2个大的区块,即分别分布于研究区的主体区块和其边缘区块,前者以底栖固着型为特征,后者以游泳型及底栖游移型为特征。根据化石群落与沉积特征的组合情况,识别出6种类型的生物相,并总结了其生物相模式,阐述了各生物相中的生物类别、生态类型、典型群落以及对应的沉积相等特征。化石群落的划分和分析对于四川盆地二叠纪—三叠纪的古环境、古地理及其演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生物相的研究对于研究区古生物地理学和古板块构造的恢复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腌制时间对低钠盐腌制红鳍笛鲷(Lutianus erythropterus)鱼干(下称“红鱼干”)感官品质及质构状态的影响,为优质低钠盐腌制红鱼干的加工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NaCl和KCl分别按照质量分数85%和15%的比例制备低钠盐,再以鱼体质量30%的用量,通过覆抹式干腌、清水脱盐、自然日晒等加工工艺制备红鱼干,考察不同腌制时间(2、4、6、8、10 h)对低钠盐腌制红鱼干成品的感官、色度、质构、肌肉纤维结构、盐分及水分质量分数、水分分布和迁移等指标的影响。【结果】随着腌制时间的递增,红鱼干的咸度、鲜味、腌腊味、硬度、嚼劲和金黄色泽等感官品质均显著提高(P <0.05),此时盐分的增多使鱼干内部的水分逐渐向外迁移,蛋白与水分的结合力增强,肌纤维最终收缩密集;腌制时间超出8 h后,红鱼干的亮黄色度、咀嚼性、NaCl质量分数和水分整体自由度均显著下降(P <0.05),灰绿色度明显上升。【结论】低钠盐腌制时间对红鱼干的感官及质构品质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条件下,8 h的腌制时间可保证低钠盐腌制红鱼干处于较优的感官品质及质构状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文昌组成湖条件、钻井岩心、油源对比和地震反射特征的综合分析,推断其满足发育大规模中-深湖相烃源岩条件,进而类比珠江口盆地已证实富烃洼陷(PY4洼、LF13洼)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地震反射特征(低频强振幅连续反射与席状弱振幅-空白反射),揭示研究区中-深湖相烃源岩空间展布规律及其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烃源岩具有低频强振幅连续反射特征和席状弱振幅-空白反射两种地震相特征.低频强振幅连续反射特征的烃源岩,其3级层序均有发育,恩平17洼中平面上主要集中于其中部及西部,上文昌组较下文昌组烃源岩沉积范围小且沉积中心向控凹断层F1侧迁移;恩平18洼中平面上主要位于18洼中部靠控洼断层F2断层一侧,上文昌组较下文昌组烃源岩沉积范围大,沉积中心没有明显迁移.席状弱振幅-空白反射特征的烃源岩,以SQ3~SQ5层序发育为主,恩平17洼中平面上局限于洼陷内部低隆起南部小型负向构造单元中;恩平18洼中平面上位于洼陷深洼带中.研究区发育3种中-深湖相烃源岩发育模式:(1)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2)恩平17洼上文昌组早期SQ5层序,对应烃源岩在低位体系域发育;(3)恩平17洼中低隆起南部的烃源岩发育,受小型负向构造单元控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省级行政区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总体规划入手,阐述了该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总体设计,详述了数据库内容和系统模块功能。分析总结了系统的特点、应用成果和所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该系统不仅辅助解决边界争议问题,而且在土地资源的普查、动态监测和减灾防灾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