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8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究亚热带湿润地区河湖周边发育的灌丛沙堆形态与沉积特征,以南昌市厚田沙地为研究区,对其优势种蔓荆(Vitex trifolia)所形成的灌丛沙堆开展野外调查,通过对不同部位的沉积物进行采样与分析,研究沙堆形态、沉积特征及其与植被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蔓荆灌丛沙堆形态大多为盾形,水平尺度大,高度矮,坡度缓。沙堆沉积物以中沙为主,分选性较差,呈正偏和窄峰态分布,沙源来自附近平沙地和丘间地,为近源沉积。平均粒径从迎风坡底部至背风坡底部呈现为先变细后变粗的趋势,体现了灌丛沙堆的防风滞沙功能和对沙粒的重新分选作用。灌丛与沙堆的各形态参数(灌丛高度除外)均存在高度的正相关性(P<0.01),说明各形态参数在沙堆发育过程中得以协调发展。受植被类型和区域环境的影响,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直立生长且分支少的灌丛形成的椭球形或圆锥形沙堆形态不同,蔓荆匍匐生长且高度较矮的形态常形成低矮且范围较大的灌丛沙堆。亚热带湿润地区风力资源不丰富及厚田沙地沙源不足使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附近平沙地与丘间地,但不同坡位沉积规律与干旱-半干旱地区相同。  相似文献   
2.
西天山古元古代木札尔特岩群地质特征及时代厘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天山木札尔特岩群发育于塔里木原始古陆台内毗邻陆缘活动带,为一套角闪岩相中深变质岩系,主要岩石组合为变粒岩-浅粒岩-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等,局部受韧性变形改造形成各类糜棱岩系,原岩为中基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火山碎屑沉积岩夹碳酸盐岩建造.由于缺少古生物化石,其地层时代主要依据区域地层对比和同位素年代学数据进行确定.笔者应用钐钕全岩等时线定年法,在该岩群斜长角闪岩中获得(1966±93)Ma的同位素年龄,这是迄今为止,西天山范围内该岩群内获得的最古老同位素年龄,代表了其成岩年龄.据国际地层表(2000)关于古元古界造山系2 050~1 800 Ma的划分方案,笔者最终将西天山木札尔特岩群成岩时代厘定为古元古代造山纪.  相似文献   
3.
地球自转速率的潮汐变化可由无量纲参数k/Cm)(k和Cm分别为壳幔的有效Love数和有效板转动惯量)来表征。对于一个具有弹性地幔、平衡海潮和核幔不耦合的地球k/Cm=0.944,且与潮波频率无关。海潮的非平衡扰动使k/Cm为复数,且与频率有关。大气对自转速率有效勒夫数的贡献约为△kat=0.0075。同时地幔滞弹性对勒夫数也产生扰动。利用本文得到的理论公式和最新的潮汐数据计算了地球自转速率的潮汐变化,及其有关地球物理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CEI技术在飞船交会对接远程导引段的高精度定轨与实时监控的能力。仿真结果表明:精密定轨中采用可视弧段较长的单站可使相对位置精度达百米以内,速度达厘米/秒级。采用单一绝对扩展卡尔曼滤波器的方案进行实时轨道计算,采用滤波稳定后固定模糊度的方法可以使相对轨道位置精度达十米级,速度精度达厘米/秒级,事后及实时的轨道精度均满足远程导引段的精度指标。  相似文献   
5.
通过近十几年对绥滨县冰雹天气的分析,发现绥滨县冰雹产生与高空要素场、地面气压场配合有很大关系,同时在云图上也有明显的特征。高低空要素的配合及云图发展变化和新一代雷达图的特征对冰雹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赤道带GEO非合作目标的频繁机动监测是空间态势感知的重要工作.文中给出了GEO卫星东西漂移律和周期性位置保持机动原理,指出相关轨道特征参数有规律性跃变;利用公开下载的双行轨道根数TLE(Two-line Element),提出基于平经度及其漂移率的GEO东西机动周期提取和预报方法.为了提高数据源质量,利用SDP4模型将...  相似文献   
7.
杜兰  张中凯  于亮  陈世杰 《测绘学报》2013,42(2):184-190
在传统星座自主定轨中,SST(satellite to satellite tracking)可以同时提供轨道的大小、形状和星座相对方位信息,但不能确定星座的绝对定向。针对这一亏秩问题,联合圆型限制性三体模型CRTBP(circle restricted three bodyproblem)下的一种平动点周期轨道-Halo轨道飞行器,与二体问题轨道卫星组成扩展星座。利用两种力模型的特性差异,可以去除星座系统上的相关性,避免星座的整体旋转,从而确定星座的全部轨道状态参量。分析Halo轨道的力模型及性态特点,从系数矩阵的相关性角度讨论引进Halo轨道对定轨法矩阵正定性的改善作用,利用地月系L1平动点附近的Halo轨道与月球低轨卫星(LMO)的星间链路,在理想CRTBP框架下进行自主定轨仿真。初步验证了LMO-Halo星座定轨可行性,为开展附加平动点轨道的星座SST定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稳定盐膏层井眼的不饱和有机盐水钻井液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力会  陈勉  张民立  王志军  姚少全 《岩土力学》2005,26(11):1829-1833
从力学和物理学角度分析,人们一般采用油基钻井液、饱和盐水钻井液或欠饱和盐水钻井液钻盐膏层,但油基钻井液因为自身缺陷无法大规模使用,而且井下经常出现事故或复杂情况。在成本可接受的情况下,采用适当密度的不饱和有机盐钻井液,可使钻井液在满足地层盐岩适当溶解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抑制性,从而达到盐膏层井眼稳定的目的。在室内进行了以密度为1.30 g/cm3和1.36 g/cm3有机盐水溶液为基液配制而成的两套钻井液常规性能、抗污染性能和盐溶量实验,认为两套钻井液都能够满足盐膏层的钻井需要,且在Y5-2井也进行了现场试验,表明与同构造上的其它完成井相比,无事故或复杂情况,综合成本低。  相似文献   
9.
The application of very large floating structure (VLFS) to the utilization of ocean space and exploitation of ocean resources has become one of the issues of great interest in international ocean engineering field. Owing to the advantage of simplicity in structure and low cost of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box-type VLFS can be used in the calm water area near the coast as the structure configuration of floating airport. In this paper, a 3D linear hydroelastic theory is used to study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box-type VLFS in sinusoidal regular waves. A beam model and a 3D FEM model are respectively employed to describe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ox-type structure in vacuum. A hydrodynamic model (3D potential theory of flexible body) i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dry models on the hydroelastic response of box-type structure. Based on the calculation of hydroelastic response in regular waves, the rigid body motion displacement, flexible deflection, and the short term and long  相似文献   
10.
未来地震     
虽然在过去4年中地震预报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于继续取得的进展,谨慎的乐观主义态度反映在部分地修改了的目标和一些新的定义上。第一,70年代寻找一种可靠的和可观测的地震前兆的失败的认识(e.g.,Evernden,1982)已经再次强调,我们必须了解地震孕育过程的物理基础(e.g.,Stuart,1984、19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