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为保护地震作用下历史遗迹帕特农神庙多鼓石柱,提出将破损的石鼓替换为填充颗粒的空鼓,以减轻多鼓石柱动力响应。本文基于PFC3D与FLAC3D软件,实现了离散-有限耦合作用,模拟了附有颗粒阻尼器帕特农神庙多鼓型石柱,研究了颗粒阻尼器对帕特农神庙石柱的减震效果,并分析地震强度、频率、阻尼器位置等因素对减震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将颗粒阻尼器替换破损的空鼓,PFC3D与FLAC3D耦合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一致,减震效果显著,说明耦合分析方法研究颗粒阻尼器抗震性能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地震强度不同时,分层颗粒阻尼器仍可较好地耗散能量;颗粒阻尼器对结构的减震性能受激励频率的影响显著,频率越高,减震效果越好;颗粒阻尼器布置在古柱中上部减震效果优于布置在古柱下部。  相似文献   
3.
以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不杂矿集区东部的色那有利成矿区为研究区,基于Hyperion高光谱遥感数据,开展蚀变矿物提取研究;提取出褐铁矿、绿泥石和高岭土3类地表蚀变矿物波谱端元,并利用光谱角填图方法进行填图。野外验证结果显示,填图结果与野外调查基本吻合,矿物分带特征明显,并根据蚀变矿物分布情况划定了2个斑岩型矿床重点勘查区。  相似文献   
4.
文章简要叙述了我国地热资源开发的历史与现状。苏南地区正处于地热快速发展阶段,本文以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镇戴南村的一眼1788.18m地热井的勘探为例,详细阐述了花岗岩地区的深部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要充分分析区域地质构造以及地热地质条件,合理布置地球物理勘探,综合解译物探成果。物探的关键是深部地层是否有节理裂隙发育,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技术是行之有效的前期勘查方法,判断断层的位置和走向。地热井施工采用先期成井工艺,坚硬地层结合螺杆钻进技术,增大钻探效率,目的层钻孔直径为216mm,三开裸眼终孔成井,洗井采用焦磷酸钠和草酸浸泡,大功率空压机物理洗井,效果较好。此地热井为今后花岗岩地区构造裂隙地热资源的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邢台老震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回顾,从4个不同角度探讨了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必要措施,提出了新形势下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的“社会大宣传”新体制。  相似文献   
6.
根据目前地震科普防震知识宣传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认为,要想切实搞好此项工作,并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使之卓有成效,首先应在地震管理体系中制定出明确的责任目标,并要有保证目标实现的措施,第二在此基础上尽快将此项工作纳入社会宣传的总体规划,实现社会化管理,组织起社会多种宣传力量,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7.
1910—1911年的东北大鼠疫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本文从历史医学地理学视角切入,采用历史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地理空间分析等方法,对东北大鼠疫的传播网络与死亡分异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东北大鼠疫以满洲里为首发地,蔓延东三省、直隶、山东130个县厅,哈尔滨、沈阳、长春、大连、北京、保定、烟台、济南为鼠疫传播网络的主要节点;(2)东北大鼠疫流行期从1910年10月25日到1911年4月29日,历时197天,可分为萌芽期、扩张期、衰退期3个阶段,春节前后鼠疫流行最炽;(3)东北大鼠疫主要沿铁路和海路干线传播,传播方式以跨点跳跃式为主,以近邻浸染式为辅;(4)东北大鼠疫死亡6万多人,但死亡的空间分异显著,哈尔滨-长春-沈阳铁路沿线区域是鼠疫死亡的重灾区;(5)东北大鼠疫的死亡分异受地理环境因素制约,寒冷的气候环境、年关的人口流动、快捷的铁路交通都是其重要因素。东北大鼠疫激发了公共卫生意识和疫情防控机制的进步,本文研究结果对于世界历史鼠疫大流行和现代交通方式对疫情传播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ArcGIS平台支持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数据成果表达与输出的途径.本文以"多规合一"总体规划数据分析为例,介绍了基于Python脚本库实现"多规合一"总体规划数据空间叠加分析脚本工具的流程与方法,提供了流程优化的具体实现过程.实验消除了人工分析缓慢且烦琐等弊端,同时规范化输出成果,在符合管理决策所需成果要求的基础上提升了空间分析的效率、缩短了成表周期.  相似文献   
9.
武汉地区地震效应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虽然武汉市地震影响及地震危险性的水平较低 ,强震也不是武汉市工程地质环境的主要问题 ,但在城市生命线工程和高层超高层建筑方面必须考虑单体抗震设防。而且 ,随着武汉市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地震效应影响逐渐成为武汉市工程地质环境评价的一个重要因子。文章在分析了武汉地区地震动衰减规律 ,进行了地震危险性评价 ,深入研究了各土层动力参数性质的基础上 ,指出武汉地区地震地面破坏主要存在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两种型式及各自可能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0.
克山病是中国主要地方病之一,为了探究克山病流行的时空变迁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文采用历史文献、数理统计和GIS分析等方法,对中国克山病最典型流行区域——东北地区克山病的时空分布变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1912—1949)的38年间:①在时间变化上,东北地区克山病的年发率为84.21%,季发率为25.17%,主要在冬季流行,流行广度呈上升趋势。②在空间分布上,东北地区克山病主要在今黑龙江省龙江县至辽宁省沈阳市一线以东地区流行,形成了一个北部以黑龙江省克山县为核心、南部以吉林省延吉县为核心的海马状克山病分布区域。③在环境机理上,东北地区克山病多发于山地丘陵及小型河谷平原的乡村地区,克山病流行区属于典型的缺硒带;冬季气候湿冷、聚落环境封闭、土壤食物缺硒是克山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克山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说明其发病除缺硒的环境化学性因素外,还与毒素感染的环境生物性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