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3篇 |
免费 | 91篇 |
国内免费 | 1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篇 |
大气科学 | 6篇 |
地球物理 | 18篇 |
地质学 | 192篇 |
海洋学 | 38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9篇 |
自然地理 | 6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7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中盆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研究--以渭南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关中盆地东部的渭南市为例,概述了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认为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水资源浪费严重,重复利用率低;行政区块限制,水资源调配不够;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出现负环境效应;地下水人工调控力度不够,不能有效的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地下水资源的研究、规划和管理滞后等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六项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包括节水对策、开源对策、改水对策、调水对策、增补对策以及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上第三系膨胀性硬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上第三系硬粘土在中国东部新生代沉积盆地具有广泛的分布 ,因其性质复杂而成为中国区域性特殊岩土研究的重要对象。纵贯于南阳盆地和华北盆地西缘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长距离地开挖在不同的上第三系硬粘土中。本文在对南阳盆地、方城宝丰、邯郸永年三渠段上百个原状样的物质组成、物理性质、物化性质、膨胀性和收缩性、强度特性系统测试分析的基础上 ,总结了各类硬粘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形成机理和变化规律 ,并根据不同湿度、围压状态下的试验结果分析了硬粘土的工程环境效应 ,这对于认识上第三系硬粘土在开挖运营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机理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铬的土壤化学地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以化学地理学的观点,讨论了铬在土壤中的来源,分布规律,迁移和残留累积,生态和环境效应,循环与平衡,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为了弄清楚煤矸石回填地基对复垦区的环境效应,以开滦矿区吕家坨复垦新村为例,介绍了地基回填煤矸石工艺,分析了煤矸石化学成分及其含量;采用室内淋溶实验,对pH、总硬度(CaCO3)、F^-、SO4^2-、Pb、Cd和Cr^6+浓度等地下水环境质量指标进行分析,探讨了煤矸石回填地基对水环境的影响;讨论了煤矸石回填地基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参照《城市放射性废物管理办法》规定,评价了回填地基煤矸石的放射性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结果表明:通过现场振动压实试验确定了回填地基分层充填、分层振动压实参数及碾压趟数,确定按照煤矸石与土体积之比5:2进行回填,若回填一层厚500mm煤矸石,则要回填一层厚200mm粉煤灰或土,地表覆土厚度确定为0.5m;煤矸石中SiO2和Al2O3含量较高,属基性岩类,同时煤矸石含有炭、铝和CaO等物质,易发生水解和风化等现象;地基分层回填压实的复垦工艺减少了煤矸石中有害物质的释放量,降低了污染物的迁移速度,不会对水环境造成污染;地基回填煤矸石也显著减少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量,降低对大气的污染;研究区煤矸石不属于放射性废物,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可作为建筑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5.
东北多年冻土属中高纬度多年冻土,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数据模型模拟表明,21世纪东北多年冻土区气温会持续上升,显著的变暖将导致多年冻土退化。东北多年冻土呈现自南向北的区域性退化趋势,多年冻土区南部表现为南界的北移、融区的扩大和多年冻土的消失,而北部表现为多年冻土下限的上移、活动层厚度增大及地温升高等。多年冻土的退化会导致寒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如兴安落叶松占绝对优势的天然林带锐减,林带北移,沼泽湿地萎缩等。随着多年冻土的迅速退缩和变薄,原多年冻土中蕴藏的碳将释放出来,对气候变化产生积极的正反馈,加速变暖,并影响全球碳循环。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其热状态失稳而造成寒区基础设施损坏,并且影响冻土微生物、碳循环、寒区生态和水文等,而它们是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也将成为未来多年冻土研究的重点。而这些研究都需要长期的基础数据作支撑,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冻土参数监测网络,用模型厘清气候变化与多年冻土退化及其环境效应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7.
对取自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成和元素(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和亲碎屑元素)丰度的分析与测试,对长江口外缺氧区缺氧环境对元素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简称RSE)分布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亲碎屑元素丰度的分布显示出明显的粒控效应,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受粒度效应的制约很弱,主要受离岸缺氧区还原环境的制约,具有在缺氧区富集的特点。缺氧环境对RSE分布的影响超过了元素的粒控效应,从而使研究区RSE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8.
杞麓湖岩溶盆地为一封闭的汇水径流型断陷湖盆,汇水面积内的地表地下水流入杞麓湖后,从岳家营落水洞灌入式补给高寨暗河系统,通过地下暗河岩溶管道径流至东部的华宁盆地后以暗河形式排泄。由于泥砂堵塞暗河岩溶管道,导致落水洞最大泄流量不断减小,削弱了杞麓湖的水资源调节功能,引发洪涝灾害;淤塞物及径流迟缓引起污染、污染水置换缓慢又加剧了暗河污染;为解决淹蓄矛盾修建的调蓄水隧道施工以来,岩溶渗漏使得隧道沿线地下水位下降,疏干了山区农村水源,导致地面沉降变形,间接引出一系列新的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解玄武湖菹草种群的环境效应,对玄武湖2006年春季水质变化、菹草区内外水质差异进行了监测,并分析了2003-2006年春季水质监测资料,结果表明:菹草区DO高于菹草-水交界区及开阔水域;从菹草区到菹草-水交界区、开阔水域TP、TN逐渐升高,TP均值分别为0.062、0.098、0.105 mg/L,TN均值分别为1.674、2.202、2.412 mg/L;与2003-2005年同期均值相比,2006年3-5月份TP分别下降了15.4%、45%、43.3%,TN分别下降58.2%、43.9%、51.3%,SD保持在65 cm以上;说明菹草在改善湖泊环境和净化水质方面有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了改善、维持玄武湖健康稳定水生生态系统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