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7篇 |
免费 | 27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篇 |
大气科学 | 7篇 |
地球物理 | 2篇 |
地质学 | 91篇 |
海洋学 | 2篇 |
综合类 | 2篇 |
自然地理 | 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岩浆型磷灰石结构四面体替换特征的标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文献中列了的56个产于碳酸岩-碱性岩磷灰石的成分数据,讨论了这些岩浆型磷灰石结构四面体替换特征的标型意义,并定义出四面体替换指数,(TSI=(Si+SC)/P,单位晶胞原子数百分比),以区别侵入相碳酸岩磷灰石,喷发相碳酸岩磷灰石和碱性岩磷灰石:IAP的TSI为0-6.9,平均3.62,仅少量C进入T位置; 相似文献
3.
4.
5.
应用LA-ICP-MS分析了青海刚察大寺地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获得了花岗闪长岩的2期侵入年龄,花岗闪长岩10CL008样品谐和曲线年龄为254.8Ma±2.0Ma(N=13,MSWD=0.87),属于二叠纪;花岗岩10CL003样品谐和曲线年龄为236.3Ma±2.4Ma(N=13,MSWD=0.48),属于三叠纪。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分别属于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岩,原始岩浆结晶分异作用由弱到强;稀土元素方面,二者的(La/Yb)N值分别为2.23~10.38和4.52~14.98,分馏程度由弱到强;具有Nb、P、Ti负异常和Ba正异常,显示出岛弧岩浆或活动大陆边缘岩浆的特征。综合研究表明,刚察大寺古生代花岗岩具有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花岗岩的属性,与板块的俯冲作用有关;中生代花岗岩继承了古生代花岗闪长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物质成分以中上地壳为主,形成于早期深部幔源物质,与能量向上侵入下地壳过程中的重熔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7.
以Exotech100BX光谱辐射计对不同类型水稻材料无肥处理本田期的监测结果表明,晚熟类型材料武育粳2号,冠层叶色显示出“三黑三黄”的变化节奏。“三黑”出现的时间是:移栽至分蘖末期,枝梗分化期至颖花分化期,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至始穗期;“三黄”出现的时间是:分蘖末期至枝梗分化期,颖花分化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始穗至灌浆期。中熟类型材料汕优63,冠层叶色显示出“二黑二黄”的变化节奏。“二黑”出现的时间是:移栽至颖花分化期,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至始穗期:“二黄”出现的时间是:颖花分化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及减数分裂期,始穗至灌浆期。早熟类型材料亚优2号,冠层叶色显示出“一黑一黄”的变化节奏。“一黑”出现的时间是:移栽至颖花分化期;“一黄”出现的时间是:颖花分化期至灌浆期。 相似文献
8.
9.
10.
用固相反应法和sol-gel法合成了不同类型的磷灰石(AP),并采用TEM、XRD、IR、BET比表面积法及静、动态吸附等方法研究了不同AP的比表面积、结晶度、晶胞参数、结晶尺寸、晶格缺陷度、Ca/P摩尔比和煅烧温度等与吸氟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结晶度高、晶粒大的AP有较小的吸氟量,属表面单分子层化学络合吸附机理;酸活化的AP有较大的吸氟量,属溶解-沉淀与沉淀物表面纳米尺寸效应吸附的复合去氟机理;具纳米尺寸的HAP在常温、常压、无二次污染、小于11mg/L的低含氟浓度废水中且不酸化情况下有较大吸氟量,属纳米尺寸效应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