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锦州湾表层海水微塑料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微塑料是全球关注的新兴环境问题,海湾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成为微塑料分布研究的热点区域。本研究以锦州湾为研究海域,于2017年10月布设了11个点位开展表层海水微塑料样品采集,在实验室采用湿式氧化法开展样品前处理,应用傅立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仪分析鉴定微塑料成分。研究结果表明,锦州湾表层水体微塑料平均丰度为(0.93±0.59)个/m3,微塑料数量占全部塑料样品的96.2%。微塑料的主要成分为聚丙烯和聚乙烯,分别占55.0%和23.5%;线状和片状塑料的比例最高,分别占41.7%和26.2%;白色、蓝色和半透明微塑料分别占35.1%、26.0%和21.4%。受水动力条件和陆域河流输入等影响,锦州湾表层水体中微塑料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北部偏高,向南部递减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continuity of microplastic sampling data restricts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ir source, sink, transport pathway and trend. Numerical simulation combined with sampling investigation can comprehensively study the effects of microplastic characteristics, meteorology and hydrodynamics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this paper, the studies of microplastic numerical simulation were reviewed from the aspects of numerical simulating research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microplastic tranportation, and the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driving force (current);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wind, waves, topography and extreme sea conditions on the properties of microplastics with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particle size, density, shape) and their tranport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in the study of microplastic removal. Based on progress on the study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marine microplastics, the future directions were pointed out that the further simulating studies should focuson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evolvement of microplastics by combining sampling data and numerical model, the simulating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plastic parameters (roughness, wind drag coefficient, settling rate, resuspension rate and biofouling rate) and (meteorological and ocean) dynamic condition. Moreover, the results of simulating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should be compared with sampling and laboratory testing data to improve the empirical parameters and formulas of numerical model. 相似文献
3.
4.
微塑料污染目前成为海洋污染普遍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在实验室内将青岛近海常见的海洋桡足类猛水蚤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微塑料尼龙6中,研究了猛水蚤的摄食、排泄以及生殖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尼龙6对猛水蚤的摄食、排泄、生殖均产生不利的影响,并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微塑料尼龙6对猛水蚤摄食率、滤水率、排粪率的24 h·EC 50分别为67.7、62.2、84.1 mg·L^-1,对猛水蚤抱卵率的144 h·EC 50为30.3 mg·L^-1。“饱食感”造成猛水蚤摄食率降低,从而能量和营养摄入不足可能是导致猛水蚤抱卵率降低的原因。猛水蚤对微塑料的摄食,导致猛水蚤排泄的粪便颗粒小型化,由长椭球体变为短小椭球体,可能与其粘度或物理结构的改变有关。暴露于尼龙6的猛水蚤的粪便体积和沉降速率显著低于未暴露微塑料的对照组。本实验结果对于研究微塑料对海洋桡足类以及滤食性浮游动物的生态毒理影响具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6.
为探讨微塑料对四角蛤蜊生理行为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研究了不同浓度(1×104 粒/L和1×106 粒/L)和不同粒径(1 μm和80 nm)的聚苯乙烯(PS)暴露对四角蛤蜊滤食率、呼吸率、丙二醛(MDA)浓度和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仅1 μm低浓度组对四角蛤蜊滤食率有显著影响; 在高浓度、大粒径微塑料暴露下的四角蛤蜊呼吸率显著上升; SOD和CAT活性均在实验初期显著上升, 实验后期呈下降趋势; ACP的活性在实验前期显著上升, 在后期逐渐下降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AKP活性在3 d后发生显著性变化, 且低浓度组活性高于高浓度组; MDA浓度显著上升, 并呈现出高浓度组大于低浓度组、小粒径组大于大粒径组的规律。不同浓度、粒径、暴露时间会对各项指标产生影响, 四角蛤蜊鳃中MDA的浓度可作为未来评估海洋微塑料污染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7.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已成为一类遍布全球的新型污染物,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海洋、河流等地表水体,地下水系统中MPs的相关研究相对薄弱。
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和分析,本文从地下水中MPs的来源、检测、分布特征、环境风险和发展趋势几方面分析了地下水中MPs的研究进展,为含MPs地下水的后续研究和风险防控提供参考。
MPs主要通过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土壤入渗和直接注入三种方式进入地下水,目前地下水中MP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特别是在中国、欧洲和北美,南美、非洲和大洋洲需要更多的数据和研究。地下水中MPs最常见的聚合物类型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乙烯(PE),纤维和碎片为最常见的形状。含MPs的地下水在土壤和作物健康、污染物质迁移、人体健康、地下生态系统、地下水污染修复效果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环境风险,未来研究应集中于地下水中MPs的取样和检测标准化程序的建立、空间分布特征的确定以及探索影响MPs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上。
地下水中MPs的研究在来源、分布特征、环境风险和发展趋势方面均取得了大量成果,但目前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考虑到地下水在维持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关键作用,相关研究将不断增加。地下水微塑料污染的管理策略应该从控制源头(塑料废物最小化)、切断传播途径(针对MPs污染风险高的地下水,采取预防措施)和末端去除(开发适当的修复技术)三方面考虑。
8.
土壤环境中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关于微塑料对于植物生长的直接影响和由于土壤理化性状改变的间接影响研究已逐步开展,但针对小麦的研究鲜见报道。试验选择两个旱地小麦品种(甘春27和禾尚头)作为研究对象,选取高密度聚乙烯作为微塑料添加,设置3种质量浓度(0、1、4 g·kg-1)开展盆栽试验,对不同微塑料组合处理下小麦的出苗率、株高、全株生物量和地上/地下干物质分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微塑料添加对两个品种出苗率没有影响。(2)禾尚头在添加1 g·kg-1微塑料时比添加0、4 g·kg-1时全株生物量分别高46.7%、8.5%,甘春27在添加1 g·kg-1微塑料时比添加0、4 g·kg-1时全株生物量分别高28.7%、17.2%;甘春27整体比禾尚头在3种浓度处理下全株生物量分别高24.9%、9.6%、1.5%。(3)不同试验处理条件下,甘春27将更多的干物质分配在地上植株的构建,其在地下(根系)和地上(茎叶)部分的分配比例整体小于禾尚头。整体上,适度微塑料添加可... 相似文献
9.
微塑料是现代化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于近海岸富集会导致海水、地下水与近岸土壤环境的污染。微塑料具有多样化的物理化学性质,运移机制复杂。伴随人类活动加剧与水动力条件变化,微塑料在滨海地区广泛迁移并形成差异分布。微塑料能够释放自身有毒物质、吸附重金属离子与有机污染物、使海岸带区域水环境污染加剧、严重危害滨海地区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威胁人类健康及滨海生态安全。因此,探究微塑料在滨海地下水含水层中的转运机制,对于分析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采取有效手段应对微塑料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微塑料在海洋中的污染情况已经受到了人们广泛关注,但其与重金属相互作用产生的潜在生态风险依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海洋中微塑料的来源及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内微塑料的污染现状,总结了部分海域微塑料上的重金属富集特征,并介绍了部分微塑料对重金属的吸附模型,最后总结分析了微塑料单独及与重金属协同作用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微塑料与重金属相互作用的结果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对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是协同、拮抗还是其他交互作用仍需更多的实验研究。本文旨在为评估微塑料与重金属相互作用造成的生态风险提供支撑,并为今后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