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57篇 |
免费 | 1817篇 |
国内免费 | 75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74篇 |
大气科学 | 649篇 |
地球物理 | 1473篇 |
地质学 | 2635篇 |
海洋学 | 1190篇 |
天文学 | 1041篇 |
综合类 | 282篇 |
自然地理 | 78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2篇 |
2024年 | 172篇 |
2023年 | 162篇 |
2022年 | 243篇 |
2021年 | 255篇 |
2020年 | 301篇 |
2019年 | 325篇 |
2018年 | 256篇 |
2017年 | 281篇 |
2016年 | 351篇 |
2015年 | 364篇 |
2014年 | 349篇 |
2013年 | 380篇 |
2012年 | 321篇 |
2011年 | 296篇 |
2010年 | 292篇 |
2009年 | 395篇 |
2008年 | 401篇 |
2007年 | 463篇 |
2006年 | 394篇 |
2005年 | 328篇 |
2004年 | 317篇 |
2003年 | 265篇 |
2002年 | 244篇 |
2001年 | 209篇 |
2000年 | 173篇 |
1999年 | 175篇 |
1998年 | 142篇 |
1997年 | 103篇 |
1996年 | 91篇 |
1995年 | 73篇 |
1994年 | 58篇 |
1993年 | 62篇 |
1992年 | 51篇 |
1991年 | 53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4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筱珍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1995,(2)
提出了一种电力系统潮流量的快速跟踪测量方法,其响应时间只有一个采样时间间隔。实验表明,其准确度可满足实用要求。 相似文献
2.
We present the results of a radial‐velocity study of nine new faint SB1 spectroscopic binaries with composite spectra: HD 137975‐6, 177984, HDE 226489, 231613‐4, 255387‐8, 256138‐9, 264997‐8, 276787 and 293041‐2. The observations were made at Haute‐Provence and Cambridge observatories with CORAVEL instruments between 1982 and 2006. From the radial‐velocity measurements of the cool components, we derive the orbital elements of those spectroscopic binaries for the first time. Using all the available data, we propose a model for each system that describes the nature of the individual components, with an estimation of the angular separation and orbital inclination. Finally we discuss the rotation–revolution synchronism of the cool components. (© 2007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3.
针对惠民凹陷大芦家地区各断块地层单元划分不一致,沉积相认识存在分歧等问题,依据旋回级次、旋回性质等,将馆陶组三段划分出2个四级旋回、4个五级旋回、16个六级旋回;并以岩芯及室内分析资料、测井资料等为主要依据,综合分析岩石类型、粒度及结构特征、垂向粒序变化、层理构造类型及自然电位曲线形态等。结果表明:惠民凹陷大芦家地区馆陶组三段主要发育冲积扇及辫状河;冲积扇主要发育辫流砂岛、辫流沟道、辫流带、漫流席状砂、远端砂丘等微相;辫状河主要发育心滩,辫状河道充填,天然堤、漫滩和道间洼地沉积,泛滥平原沉积,废弃河道等微相;2个四级旋回的沉积相类型及空间展布特征相似;第Ⅰ五级旋回在研究区中偏西部属冲积扇沉积,主要发育辫流砂岛、辫流沟道、辫流带微相,在东部属扇前平原沉积;第Ⅱ五级旋回早期以辫状河沉积为主,河道规模较大,仅在第Ⅱ1六级旋回的东北部位见冲积扇的辫流砂岛及辫流沟道微相;第Ⅱ五级旋回中期属辫状河沉积,河道规模减小,2个河道群自NW向SE方向流动;第Ⅱ五级旋回晚期河道规模更小,逐渐向曲流河沉积过渡。 相似文献
4.
使用接触单元建立三峡库首区断裂展布有限元模型,使用确定性的设定地震方法,为时程分析提供合理的水库地震动输入。二维有限元水平基岩地震动模拟结果表明,九畹溪断裂发生M5.5级构造型水库地震时,三峡大坝场址水平向基岩PGA为175 Gal;而高桥断裂发生M5.5级地震时,巴东县城场址水平向基岩PGA为303 Gal。断裂带两侧PGA出现明显的不连续特征,场址基岩地震动参数的计算有必要考虑该影响。 相似文献
5.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1999,(Z1)
本文介绍了多类训练迭代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和计算过程。将此法成功地应用于某沉积盆地的圈闭评价中,结果表明未钻探的38 个圈闭可分三类,其中10 个圈闭为Ⅰ类,8 个圈闭为Ⅱ类,其余的20 个圈闭为Ⅲ类 相似文献
6.
研究利用GPS观测资料解算ERP参数的方法。首先,利用全球近100个均匀分布、站址稳定的IGS测站的GPS观测数据解算地球自转参数,并将其与IGS相应产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该解算方案可靠。其次,从实验数据和数理表示方面分析ERP参数解算过程中的轨道约束方案、先验ERP信息、站坐标数量对解算精度的影响,给出一些提高ERP参数解算精度的建议:对ECOM光压模型9参数中径、法向(D、Y)4个周期项采取相对宽松约束、随机脉冲参数采取紧约束,解算效果更佳;降低ERP先验信息对解算精度的影响,重点在于提高UT1-UTC的预报值精度;利用100个跟踪站数据解算,可达到解算效率和解算质量均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以实验室制备的5个不同粒径水平的土壤样本和室内高光谱数据为基础,通过对光谱数据进行重采样、数学变换等预处理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土壤粒径的高光谱特性,建立了光谱数据预测土壤粒径的校正模型。结果表明,土壤粒径对反射光谱有显著的影响,波长越长影响越大;在全波段范围内土壤粒径和光谱数据都呈负相关关系,对原始光谱数据进行微分变换能增加其与土壤粒径的相关性;以反射率一阶微分建立的回归模型为反演土壤粒径的最佳模型,其建模决定系数■、预测决定系数■、预测相对偏差RPD分别为0.666,0.653,2.043,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为0.175。 相似文献
8.
径向基函数(Radial Basis Function,RBF)是一种不需对数据做任何假设,能准确逼近任意维度数据的空间插值方法。其特别适合于复杂地形的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插值重建,但随着已知点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插值模型求解困难或缓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基于二叉树自适应递归分块原理,采用局部最优形态参数的RBF分块插值方法进行DEM插值重建。首先,设定子区域最小点数阈值和相邻子区域的重叠率,自顶向下,对研究区域进行递归分块,构建区域分块二叉树,对二叉树叶子节点区域,采用逐点交叉验证(Leave One Out Cross Validation,LOOCV)方法求解其最优形态参数,建立局部RBF最优插值模型;然后,根据单元分解原理,采用加权平均方法对相应叶子节点区域内的待插值点高程进行加权求和,自底向上递归求解,得到待插值点最终高程值。以云南某地区DEM进行插值实验表明,采用本文方法进行DEM插值重建,稳定性较好,插值精度高。 相似文献
9.
SAR图像中散射目标的散射矩阵受极化方位角(POA)的影响会改变散射体的散射特性,散射矩阵是极化干涉SAR (PolInSAR)估计不同极化状态下复相干性的基础。本文根据极化方位角产生机制,建立了多视情况下基于极化方位角补偿的极化干涉相干性估计模型,分析了极化方位角补偿对相干性估计方法和不同散射机制下相干性估计的影响程度,研究了基于三阶段法与极化方位角补偿的植被参数反演。利用L波段SIRC全极化SAR图像为实验数据验证极化方位角补偿对极化干涉相干性估计和植被参数反演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极化方位角补偿能够改变不同极化状态相干性分布规律,提高相干直线拟合精度,改善植被参数反演的可靠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JIN Jian-hui LI Zhi-zhong LING Zhi-yong ZHENG Fei XU Xiao-lin CHENG Yan CAO Xiang-dong LI Zhi-xing ZHANG Wen-jing REN Yong-qing 《山地科学学报》2019,168(12):2754-2769
Coastal dunes are a common geomorphic type in sandy coastal zones. They are a record of the couple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of the wind and ocean waves. Many coastal dune fields have developed on the east coast of Fujian China and now occur as widespread typical coastal aeolian sand landforms on the Liuao Peninsula, Gulei Peninsula and Dongshan Island, but it is difficult to evaluate the dynamic geomorphologic process of sandy coast due to the lack of systematic and accurate chronological data. In this study, we selected the Hutoushan (HTS) aeolian dune on the Liuao Peninsul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ptical dating and grain-size analysis were applied to sand samples from the aeolian sequence of a profile of the HTS dun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ges of seven samples of this profile were in the range of 37.8–0.19 ka from 4.0 to 0.2 m deep. These correspond to the Marine Isotope Stage 3 (MIS3), abrupt climatic change events of 4.2 and 1.1 ka and the Little Ice Age (LIA), respectively. These samples displayed evidence of a longer-term climate trend in this area. The period of formation of this coastal aeolian dune corresponds to a cold and arid climate associated with the East Asia Winter Monsoon (EAWM). Periods of dune fixation and rubification are evidence of a hot and humid climate. Mobilization and stabilization of the aeolian dune is an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astal evolution in South China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