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14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随着科技成果进入商品市场和我国专利制度的建立,专利与科研、技术开发、产品生产、技术引进等关系日益密切。为便于广大科技工作者了解和使用专利文献,现仅据笔者在文献检索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对专利专利文献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李玉婷  李禾禾  倪颖  王瑜  葛飞 《盐湖研究》2020,28(3):109-114
基于中国盐湖硼资源开发动态,选择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从盐湖卤水硼资源提取相关专利申请时间、地域分布、主要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中国专利包含多种盐湖硼资源提取方法,并且逐步走向成熟,其中萃取法已成为研究重点。近期关于多种伴生资源综合开发的专利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国内盐湖硼资源提取技术后续开发和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技术知识多中心性是多中心性在知识创新方面的表征,是城市群技术知识生产与合作的空间结构反映,对城市群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9年中国293个城市的专利申请和城市间专利合作数据,采用多中心性测度、工具变量和面板门槛模型等方法,对19个城市群技术知识多中心性的时空演化特征、类型演替趋势与创新产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城市群形态和功能多中心性的演化过程差异明显,形态多中心性总体呈现“降低—升高—再降低”波动发展,而功能多中心性总体呈现“从低到高”递增发展。(2)高形态—高功能型的城市群创新水平总体较强,低形态—低功能型的城市群创新水平总体较低;分布呈现出形态多中心性多年持续分散,而功能多中心性呈现从较低功能多中心性向较高功能多中心性显著推进趋势。(3)模型结果显示城市群形态多中心性与创新产出呈现倒“U”型关系,拐点值为0.438;功能多中心性则与创新产出始终保持正相关关系,证实城市间创新合作对城市群整体创新产出的重要性。研究得出的城市群创新多中心性发展规律可为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制定提供研究支撑。  相似文献   
4.
5.
基于2000-2020年海洋产业合作申请专利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城市创新网络的拓扑结构、空间格局和邻近性机理.结果表明:①拓扑结构方面,2000年和2001年城市创新网络不具备无标度网络特征;2002-2020年,网络规模逐渐扩大,城市间合作增加,网络以2011年为分界点由松散转为集聚阶段.网络的无标度特性和小世界性逐渐明显,并由\"双核心\"结构逐渐发育为以北京为单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②空间格局方面,核心城市和中介城市均表现出区域性特征,主要集聚在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城市创新网络形成了以三角结构为支撑的四边形空间格局.③城市专利合作由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扩展,但海洋产业的科技创新主要依靠深圳、青岛、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和北京、武汉等少部分内陆城市.④社会邻近性对城市创新网络的解释力最高,地理距离对城市合作的限制作用逐渐减弱,不同邻近因子间均存在非线性增强的两两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加快绿色技术城际流动,使更多城市能够共享绿色技术,不仅是践行绿色发展战略、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举措,也是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抓手.论文通过城际绿色专利转让刻画城际绿色技术流动,分析了2001-2020年长江经济带城际绿色技术流动的时空发展动态,并构建回归模型从技术集聚的视角研究了绿色技术流动的减排效应.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域内绿色技术流动主要由长三角地区主导,绿色技术跨区域流动不畅,跨区域绿色技术扩散经历了\"随机流动→向长三角集聚→混流型\"的发展路径;②长江经济带—全国绿色技术扩散活动高度集聚在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逐渐崛起,京津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则是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流动的主要合作伙伴,因而形成了以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为枢纽的菱形网络;③回归结果表明,城市从外部获取绿色技术带来的本地减排效应存在规模门槛效应,即城市从外部获取的绿色技术达到一定规模后才能实现本地碳减排.文章揭示了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流动与碳排放间的关系,对\"双碳\"背景下优化长江经济带区域绿色协同发展战略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7.
牛欣  陈向东 《地理科学》2013,(6):659-667
基于跨城市边界合作申请的发明专利数据,对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跨区域合作创新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城市知识创新辐射距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一步研究具有辐射效应城市的8个合作方向以及不同行业的辐射距离。结果显示知识创新辐射距离随着地理距离增长呈递减趋势,且不一定与该城市信息流量成正比;北京、上海、深圳3个城市起到一定的技术创新"辐射和带动"作用;一些城市存在对某些方向地区"带动"作用的忽视;在不同的行业中,城市知识创新辐射距离体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段德忠  金红 《地理学报》2023,78(8):2001-2018
以绿色专利转让刻画绿色技术扩散,分析了2001—2020年中国城市绿色技术扩散的时续动态以及空间格局,揭示了中国城市绿色技术扩散活动中的热门技术、行为主体和城市类型,并探讨了驱动中国城际绿色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绿色技术交易市场中的热门技术由环境治理技术快速转变为绿色建筑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企业始终是绿色技术扩散的主要行为体;(2)绿色技术跨城流动成为新常态,城市角色逐渐由自给自足式的城内集散型向开放创新式的城际集散型发展,全国统一的绿色技术交易大市场正在逐渐形成;(3)绿色技术扩散活动高度集聚在由东部沿海和长江经济带组成的“T”型地区,其中城际绿色技术扩散形成以京津、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为枢纽的菱形网络;(4)遵循偏好连接和同配性法则,城际绿色技术扩散网络中新加入城市倾向于从枢纽城市获取绿色技术,但枢纽城市间的绿色技术流动更加频繁;(5)多维邻近性分析框架下的模型回归结果揭示了城市间技术差距、地理邻近性、经济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对城际绿色技术扩散的形成机制差异。  相似文献   
9.
10.
为更进一步认清国内外海洋重力测量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提供技术支撑,从海洋重力测量领域专利分析视角出发,在划分海洋重力测量关键技术分支,构建专利检索策略并开展全球范围专利检索的基础上,采用宏观到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该领域专利的布局特点、发展趋势、主要创新主体情况和高质量重点专利情况进行梳理研究,并对下一步海洋重力测量技术发展重点方向给出建议。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洋重力测量领域自主知识产权优化布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有关装备论证研制等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