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1983年11月中美首次在南黄海西部开展水文和地质联合调查,该调查共设5个浮标站和54个CTD站,其中CTD站所获的温、盐度和溶解氧、透光度资料早已有过一些报道,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丁宗信等,1986;熊庆成等,1986;赵保仁等,1986)。但对这次调查所取得的浮标测流资料尚未有人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也未曾报道过。这次测流还是比较成功的,所揭示的现象使人感到振奋,而且这也是迄今在南黄海西部使用浮标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浮标阵测流工作。
本文试图结合1983年11月调查时的海上风速和沿岸水位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并对那里的环流状态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以利于对南黄海西部水域的海流变动特征和生成机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赵保仁 《中国海洋湖沼学报》1986,(2)
Since Simpson and Hunter proposed in 1974 the idea that shallow water frouts were induced by tidal mixing, many authors have investigated the tide induced shallow water fronts in various areas. It was generally assumed that a critical value of the stratified parameter K =log 10(H/U3) may be used to identify the location of these fronts. Here,H means the depth of sea water. U denotes the characteristie velocity of tidal current, and the critical value of K is generally taken as 1.8-2.0.In this paper. Simpson-Hunter's stratified parameter K was calculated by using quasi-maximum current velocity (which consists of the. six main tidal constituents. i.e. M2,S2, O1. K1, M4, M S4) in the H anghai Sea (Yellow Sea) and in the northern Donghai Sea (East China Sea) as well. Calculat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areas of the Subei (the northern part of Jiangsu) Shoal, the area off the mouth area of the Changjiang(the Yangze) River, along the coast of Shandong Peninsula. and along the western coast of Korea, the tidal mi 相似文献
3.
自Simpson和Hunter(1974)在对夏季爱尔兰海的研究中提出潮混合控制潮汐锋的概念以来,人们相继在许多强潮浅水区发现了潮汐锋现象,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对锋区的流场结构等特征,以及潮汐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等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我国,赵保仁(1985)首先提出黄海存在潮汐锋现象,认为冷水团的温度锋可看作是底层的潮汐锋,并可利用近最大潮流流速计算层化参量来确定黄海潮汐锋(从而亦即温度锋)的位置,而且还可以根据已有调查资料和卫星图片揭示它的一些变化规律。他与合作者的一系列研究工作表明:黄海的潮混合及潮汐锋现象对黄海的温盐和水团分布、层化现象、强温跃层的分布变化、黄海的水平和垂直环流有重要影响和直接关系,进而可以推测黄海的潮混合及潮汐锋现象对黄海的物质输运、生态环境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黄海潮混合形成的温度锋和断面温度分布的数值预报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以往关于潮汐锋的数值研究大多数是诊断模式,用于求解潮汐锋形成以后锋区的环流结构等,而用数值方法模拟潮汐锋的形成和演化的工作却很少。在国外,只有王东平等(Wang et al.,1990)用二维模型,对垂直涡动扩散和粘性系数采用Munk-Anderson格式与湍流封闭格式嵌套的方法以反映边界层的作用,利用实测的大气强迫力和数值计算的潮流模拟了英国Celtic海的潮汐锋和海洋层化的变化问题,尚未涉及潮汐锋的形成过程。在国内,Bi和Zhao(1993)用一个二维数值模式对黄海34°N的潮汐锋进行了模拟,较好地模拟了从4月到8月潮汐锋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利用潮流分布及海面的热量和动量输入条件,以垂直均匀状态为初始条件,模拟黄海各主要断面的温度分布、温度锋和温跃层在增温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第一作者早在1985年就提出,潮混合效应控制着夏季黄海冷水团的边界及海面冷水分布(赵保仁,1985)。1987年又进一步通过水文调査资料和卫星图片给出了黄海周围的浅水陆架锋(或称潮汐锋)的分布及强锋区的跨锋断面中的温度、盐度和坏流结构特征,并指出夏季的黄海沿岸流在性质上属沿锋面运动的强流(赵保仁,1987a,b),而后又对黄海西部的陆架锋进行了一次专门调査(赵保仁等,1991)。此外,他还指出黄海的强温跃层的形成和转移现象也与潮混合现象密切相关(赵保仁,1989)。因此,研究潮混合现象对阐明发生在黄海的多水文物理现象都是至关重要的。
为深入了解黄海的潮混合特征,作者把渤海、黄海和东海作为一个整体完成了一次精度较高的潮汐、溯流数值计算,在潮汐、潮流的分布方面,揭示了前人尚未阐明的一些特征。本文根据这些数值结果,计算了近最大潮流流速和层化参数,阐明了渤海、黄海和东海的潮混合特征及其对降温期黄海冷水团分布变化的影响。此外,还用 Sim pson等人(1981)的能量模式计算了南黄海西部的风、潮混合效率。 相似文献
5.
6.
7.
8.
冬季东中国海环流中的中尺度涡旋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高精度的POM模式 ,考虑了海底地形、外来流、长江径流、海面风应力、海面热通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模拟了冬季东中国海环流结构。模拟结果显示 :在黄海东部很可能存在两个涡 ,中心分别在124°37′E ,37°N ,124°E ,35°30′N ;东海北部存在一个大型的气旋式涡旋 ,其中心位置在125.1°E ,30.5°N附近 ,该涡旋是由东北向的台湾暖流、西北向的黄海暖流及南下的沿岸流组成的封闭结构 ;日本九州以西黑潮入侵分支形成一涡旋 ,黑潮分支是形成此涡旋的直接动力因素 ,另外地形和冬季盛行的偏北风也对该涡旋的形成有一定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北黄海冷水团环流结构探讨──潮混合锋对环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简述北黄海冷水团环流结构研究现状,指出已有研究成果中的主要问题,然后用一个诊断模型给出了冷水团环流结构,得到冷水团环向主要存在于海洋上层接近冷水团边界处,径向运动也主要存在于断面两端,上层为离岸流,下层为向岸流;冷水团中心的上升流极为微弱,且仅存在于海洋上层,温跃层下的冷水团中心区域的流动极为微弱,几乎为“死水”一般,上述环流结构对冷水团中心部分的温、盐度长期保持不变及跃层底部溶解氧最大值的形成和 相似文献
10.
夏季东中国海环流三维数值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中国海由渤、黄、东海三部分组成 ,为典型的陆架边缘海。对这一海域环流的认识 ,过去多依赖于温盐资料分析和有限的测流数据。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 ,数值模拟已成为研究环流的结构、起源和动力机制的重要手段。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袁耀初等 (1 982 )使用单层模型对东中国海风生 -热盐环流进行诊断计算 ;王卫等 (1 987)使用一个正压模式计算了黄、东海黑潮流系和涡旋现象 ;袁耀初等 (1 987a ,b ,1 989)采用诊断数值计算方法求解涡度方程 ,得出其所测海区的三维夏、冬季海流流场 ;袁耀初等 (1 990 )采用一… 相似文献